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有关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还有它们和“火”的关系,“火”首先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熟的食物,但“火”又可以毁灭和燃起人性中的忠诚和猜忌,清明节就快要到了,它背后的故事再让我们一起好好的回味吧!
相传始于周代的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距今大约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这一天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一到是春回大地景明春和之象,清明前后这一时节雨水增多气温升高、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自古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等千古不变的农谚。到郊外踏青游玩尽情地亲近自然成为一项重要活动,常见的活动有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扑蝶、插柳、采百草、植树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
寒食节,是用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相传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在流亡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时,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在大家半天也找不到一点食物,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在喝了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的重耳,知道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晋国做了国君重耳的,成为历史上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的文公。即位后的晋文公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要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树木茂密山高路险,找到两人谈何容易,为逼出介子推,从三个方向燃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大哭十分痛悔。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时,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谕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世沿袭下来成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再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寒食节应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相沿成俗,便形成了焚火节,而焚火节转化为寒食节。寒食节是在夏历(相传夏代创立的历法)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家中有人去世时,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在唐代,寒食节扫墓不论士族还是平民,都将视为返本追宗的重要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清明节虽有久远,但是在唐宋之后全国范围内盛行。据资料记载,(《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由此可见,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在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根据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内容您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哦,或者也可以把您今天看到的内容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小编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