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眸清朝你以为喝一杯枸杞茶就是养生吗那都 [复制链接]

1#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94583.html

聊起养生这个话题,应该是除了美食外,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了。人们在只懂果腹的时候,是不会对养生产生兴趣的,可是当食物已经满足生存时,养生就变成了除了美食外,不得不重视起来的问题。当人们把美食当做一种幸福,无比畅快的享受它在舌尖上,肚腹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时,那种愉悦感是无法用语言仔细描述的。

普通人可能会夸赞这个食物真好吃,而诗人则会做诗一首,极尽夸赞,比如宋代吴潜吃了一个鲜鱼羹,觉得唇齿留香,一时无法表达心意,就写道:“算是处、鲜鱼羹饭,吃来都美。”

当然大户人家的珍馐美馔过于精细,其实并不是养生的绝佳食物,最好的饮食养生,绝对不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恰恰是那些最不起眼的粗粮才是养生之王。

食物为什么被称为美食呢?食物之美一定在“色香味俱全”的基础上,精美的餐具,加上颜色鲜亮,味道和谐,这样的食物想没有食欲都难。

当然老祖宗们不会仅仅只贪口舌之欲,还会注意食物的养生之道,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梗,“今年流行养生局,保温杯中泡枸杞”。这也就是说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已经让人们认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

在清代由于烹饪技术的日渐完善,其食物的精美也随之让人们口舌生津,但是在享受美食之时,他们也不会一味的纵容无节制的享受食物,贪食其实是一种最伤害身体的行为。

李渔提出的养生之道

美食之美还在养生,清朝对美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吃美食吃得肠胃舒服、身体调和,吃得人神清气爽才是正理。

如果一味的追求食物带来的暂时快乐,而忽略了身体,那就有些“舍本逐末”了,美食可以使人快乐,但是美食也可以养育人的身体,所以说人一定要吃五谷杂粮,而且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吃的美食。

比如糖尿病人不能多食糖类,而体寒之人不能多喝菊花茶一样,每个人都要根据身体情况,去食用适合自己的食物。

在清代有这么一个“怪咖”,他叫李渔,这个人才华横溢,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诗词,就是大家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本来就是一个锦衣玉食下长大的孩子,科举考试这条路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唯一的“罗马”,考不上举子的话,他只能回去继承家业。可是后来家道中落了,这位才子就“大隐隐于市”,写了一本书叫做《闲情偶记》。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李渔这本书就像现在的生活指南一般,涵盖了很多知识,而对于美食这种大事,李渔也自有一番见解。他说,“食之养人,全赖五谷。”无论是佳肴制作还是醇酒酿造,李渔都秉承求美尚真、戒奢求简、尚洁戒浊的标准。

李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没有考上科举就没有考上呗,那就去唱戏,写剧本,戏唱不下去了,穷就穷呗,那就去写书。他是一个追求快乐的人,任何不快乐的事情都会让他不舒服,他把快乐看做人生第一需求,甚至把它摆在生存的物质需求之上。

李渔曾质问造物主:眼耳鼻舌,手足躯体,各有其用,然而“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口腹之需”才制造出无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快乐:“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谿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李渔的美食观就是快乐,口腹之欲带来的快乐就是最好的东西,喜欢吃的东西就是需要的,不喜欢吃的就是不需要的。他说“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

清代自满人入关,满汉文化大融合,社会平民及皇室贵族的饮食方式就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有一个重要体现从未改变,即饮食越发精细化。在《红楼梦》的饮食的描写中,可以看到那些精美的吃食,已经让超出了养生的范围了,太过精心打磨过的食物,反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与养生之道。

李渔认为,肴馔酒浆诸饮杂食太繁,食欲过度致使肠胃负担过重,反而引发身体各类不适。也许是清代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了食物的精美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一些帝王在重视口感之上,也重视起了食物的养生功能。

康熙的食物养生之道

康熙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虽然他拥有帝王的一切,却也是崇尚自然的一位帝王。康熙非常注重饮食的节制有度,他在论述有关饮食疗法时指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处也。”在《庭训格言》中康熙指出:“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无度就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在长期的养生之路上,康熙是看到了这些要旨的。康熙提出的“节饮食”理论除了有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的意思,还有饮食节俭,不要恣食肥甘的意义。

饮食有节制,不因为喜欢而多吃,也不因为不喜欢而不吃,在三百年前就有一位帝王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另外那些肥美甘甜的东西,更是不能没有节制的去吃,越是这样的东西,越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称:“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

康熙的养身之道就是不能多食,再好吃的东西,贪只会让身体受损。康熙还认为“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吃的必须少吃,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上火了,肯定是不能吃辣椒的,有糖尿病就一定要吃含糖高的食物,甚至有些食物需要永远戒除。

乾隆的养生之道

乾隆一生算是一个清闲皇帝,有康熙,雍正打下的江山,他只需要享受这无边的快乐就行。他也是一个长寿皇帝,比起康熙的自律,他却是一个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皇帝。

除了宫中那些珍馐美馔,乾隆还喜欢吃一些民间的食物,榆钱饽饽、榆钱糕等等都是乾隆的最爱。还有二月二当食的杂粮煎饼,端阳节御膳房用粳米大枣做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摘下的菊花做成的菊花糕,冬至吃的杂蔬饺子,腊八喝的腊八粥,甚至就连*瓜蘸面酱、炒豌豆苗、酸*瓜、酸韭菜、酸荠菜缨子、春不老等等,这些听起来极其平民的食物,却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

有很多民间传说中的小吃都与乾隆有关,当然这些都未必是真的,但是从这些传说来看,乾隆绝对是妥妥的一枚吃货。

人类从刀耕火种中开拓出来,从单一的追求生存,再到通过各种方式把食物变成美食,再到追求养生健康。人类对食物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饱餐这么简单了。清代的人们把美食与养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文明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