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接星云,水涵日月,衡阳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人们相信诗与远方在这里交融共生。
新近出版的《志说衡阳·一山一衡阳》,用一个又一个来自方志里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了衡阳的魅力如何形成、衡阳如何一点一点地“火”起来——作为“火神”祝融的故乡,“火出圈”是衡阳的天赋使命。
“以文塑旅,擦亮湖南历史文化名片”,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举行之际,我们编发《志说衡阳·一山一衡阳》部分文章,和读者共享“火出圈”的衡阳。
衡阳,大雁流连之城从来没有哪座城市与雁的关系如此密切,除了衡阳。这里的山叫回雁峰,路叫雁城路,湖叫雁栖湖,庙叫雁峰寺,塔叫来雁塔,酒叫雁峰酒。曾经的衡阳,遍布浅滩,两岸芦花瑟瑟,非常适合大雁栖息,很多大雁选择在衡阳的浅滩度过冬天。古人坚定地认为,衡阳是大雁南飞的“南极”,是大雁南方的“家乡”,是大雁流连的诗意之城。“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二京赋》的《西京赋》)东汉张衡开启了衡阳的大雁诗,从此,“衡阳雁”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之一。衡阳与雁,一同演绎出无数永恒意境,也共同凝聚成这座城市的精神——志存高远、坚韧不拔、温和却壮烈、温厚却刚强……如同大雁一样。城与雁共同书写的诗意多年前,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在西京长安望着春来秋往的大雁飞过天空,他固执地认为,这群大雁,每年都在雁门和衡阳之间往返,雁门和衡阳,几乎是大汉政权管理疆域的南北界限,这也成为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共识。南北朝时期,刘孝绰再次续写了衡阳和大雁的关系:洞庭春水绿,衡阳雁旅归;再后,庾信在诗中将大雁与衡阳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衡阳雁”的概念就此固定下来,衡阳,成了大雁的故乡。△水韵。图/肖友良古人认为雁是禽中之冠,将它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在它身上兼具了“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好的品德。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大雁中,壮年的雁绝不会丢弃老弱病残之辈,而是养其老,送其终;大雁不仅有仁心,更有情义,雌雄相配,从一而终,即使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孤独终老;当它们在天空中翱翔,排成雁序,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超越老雁,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而雁又是最难猎获之物,它们在落地歇息之际,会派出一只孤雁终夜警戒,这是大雁的智慧。对于雁的美德,诗人们从不吝笔墨。杜甫笔下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不饮不啄、穿飞哀鸣,孤雁的念群之情体现的是大雁的友爱之情;唐代诗人李峤笔下大雁“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不畏风霜,坚韧不拔;陆游看到的新雁则“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充满勇气和智慧。金末元初词人元好问在参加科考途中,听闻农夫讲述两只大雁生死相随的故事,深受感动,写下《摸鱼儿?雁丘词》,“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通过大雁的双飞双宿、生死相随,寓意了人间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关于衡阳雁的书写和想象,随着更多文人走向湖湘大地。晚年的杜甫漂泊湖湘,曾经到过衡阳,他大概无心欣赏平沙落雁的美景,更多的是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在湘期间,他以《归雁》为题写下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写道:“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衡阳雁年年北归,他却永远留在了南方。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寄诗刘禹锡:“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写满对好友的思念……湖南本土的诗僧齐己,曾长期云游衡山,晚年曾自号“衡岳沙弥”。他笔下的衡阳雁,少了几分愁苦,多了几分出家人的悲悯,“江人休举网,虏将又虚弓。莫失南来伴,衡阳树即红。”与陆龟蒙的“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有异曲同工之妙。据统计,《全唐诗》中,有29位诗人共38首诗写到“衡阳雁”意象。“衡阳雁”意象之多重意蕴的生发与积淀,在唐朝诗人团体的诗篇加持下基本完成。到了宋朝,“衡阳雁”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审美意象和典故。最有名的无疑是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形式,此时的衡阳,正是词人心目中的家乡。冬天到来之前,就连常年在此生活的大雁都毫无留恋飞向了南方,那么,来到塞外的南方士兵又该如何回到故乡呢?宋代的抗金名臣李纲以赤诚风骨闻名于世,他曾填过一首《江城子》,却少为人知。“去年九日在衡阳。满林霜。俯潇湘。回雁峰头,依约雁南翔。遥想茱萸方遍插,唯少我,一枝香。……”其实,李纲跟衡阳是有渊源的,他曾经代表朝廷用招安的方式平定了衡阳的叛乱。写这首词时,李纲已被调回朝廷。重阳节时,他回忆起了去年九月九日在衡阳的思乡之情,无限感慨。大雁的到来,诗人的反复吟唱,让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雁城,充满诗意。这份诗意,在千年之后,沉淀成这座城市的精神。平沙落雁,在画里,也在琴声里如果说诗人赋予了衡阳雁诗情,那么画师和琴师则为衡阳雁注入了画意。不同于诗人的意象感伤,画师和琴师们,将衡阳雁入画、入曲。于是有了《平沙落雁》的绘画和琴曲,画里和琴声中,是衡阳江边烟雨朦胧的秋天,一群大雁在沙汀的旷野自由起落,孤高而苍凉。大雁为什么会选择衡阳?作为湘中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盆地像个倒放的大锅盖一样端着穿流而过的湘江,以及境内如树枝发散一般的支流。大的有祁水、白水、宜水、舂陵水、蒸水、耒水等。其中蒸水、耒水与湘江汇合于石鼓山之前,使衡阳城内的江东、江西与城北成鼎足之势。河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也带来了丰饶的冲积平原。河流交织的冲积平原,是人类生活的沃土,浅滩湿地、旷野平沙则是大雁的天堂。“潇湘八景”最早出现在沈括《梦溪笔谈》中,那是由一位名叫宋迪的画师所绘画作。光看景名,虽只有几十个字,却借景叙尽人间欢乐忧思,有天下最美的潇湘雨,道不尽眷恋的衡阳雁,最好的雪。最好的月色。宋迪本人在北宋朝廷任职,并与司马光为友,后卷入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栽赃暗算,遭罢黜,曾在长沙做官。在他所画的《潇湘八景》中,衡阳独占两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平沙落雁》呈现的是衡阳回雁峰以北的一片湿地上大雁栖息的场景,在城市化到达这里之前,回雁峰以北地势低平,沼泽、港湾、河汊纵横,湖洲芦苇丛生,古人认为,这里就是大雁冬天在南方最后的归宿,至此不再南飞。回雁峰,因此得名。△傅抱石的平沙落雁。宋迪八景的原作已失传,北宋的书法家、画家米芾在游历过潇湘之地后,曾依据宋迪的八景图作《潇湘八景图诗序》,其中关于“平沙落雁”的诗词是:“霜清水落,芦苇苍苍;群鸟啸,有列其行,或饮或啄,或鸣或翔,匪上林之不美,惧赠缴之是将,云飞水宿,聊以随阳……”广阔的沙洲上点缀着稀疏的芦苇和草丛,远处,一群大雁或翱翔于天际,或栖息于沙洲之上,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宁静而悠远。自宋迪始,平沙落雁成为历代画家钟爱的绘画主题,王洪、牧溪、玉涧、夏圭、张远、文徵明、唐寅、傅抱石等画家都以平沙落雁题材作画,远山、大雁、沙汀、芦苇、湖泊、烟霭、渔父……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留住了那已经远去的平沙广阔、宁静而苍茫的秋天。留住那远去秋天的,除了画作,还有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平沙落雁》也因此成为《潇湘八景》中流传最广一曲。其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绘出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以及秋日黄昏时广阔天地。“月色莹莹夜气清,霜天露冷,更长漏永,菰米何处寻。哀哀嘹唳,止宿在那沙汀。鹊噪鸦鸣互震惊,鸥鹭喜相迎。饮也啄也,稻粱丰盈。正是君子不忧贫。惟想莫春归去,依旧同群。只缘是宾鸿社雁,平沙水云。”(《枯木禅琴谱》平沙落雁唱词)悠远的古琴声里,似乎还能听到回雁峰下、沙汀之上大雁的或悲或喜的鸣叫。“雁不过衡阳”回雁峰海拔不足百米,却是八百里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第二种是说山形似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欲腾空飞翔。△回雁峰。供图/衡阳市委宣传部“雁不过衡阳”确切地说,是不过回雁峰,这几乎是古代诗人的共识。古人的解释有三:一曰山高(回雁峰),雁不能过;二曰江有毒,雁饮水死耳;三说南地罕见雪,故雁飞不至。三种解释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并未背离基本的事实。当然,对于这种说法,也有质疑者。北宋诗人寇准就在衡阳之南的舂陵见过大雁,特意写下《舂陵闻雁》,有“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舂陵”的诗句,质疑这种说法。喜欢游走四方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公开质疑,“世传阳鸟不过衡山,至此而回,然闻桂林尚有雁声”。《广东省野生鸟类名录》有发现灰雁、小白额雁、白额雁、豆雁的记录。广东最早的大雁记录是年,一个叫LaTouche的外国人在汕头记录的两只豆雁。年,我国著名的鸟类专家郑作新在广东记录了鸿雁和小白额雁。记录如此详细,也从侧面说明,大雁极少出现在衡阳以南的广东。虽然衡阳以南有大雁的记录,但衡阳依然是广泛认知里大雁南迁的“南极”,只有少数迷失方向的大雁会在到达衡阳后,继续南行。他们遇见的可能是迷失的孤雁,也有可能是和大雁相似的野鸭。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网是绝大多数大雁的越冬地,湖泊进入枯水期后,滩涂上长出的嫩茎是大雁的主要食物,但是一个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大雁会在不同的水网之间短距离迁飞,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有的大雁会以洞庭湖为中心沿着湘江向南的河流湿地迁飞,迁飞距离,一般不会超过衡阳。聪明的候鸟,不会浪费一点体力,这是候鸟的智慧。衡山截断了北方寒冷气流,让衡阳有了一个能让大雁栖息的温和冬天,而且境内江河纵横,不但有一条宽阔的湘江,还有耒水、蒸水、涓水、白水等等大小多条水流交织成的一张硕大的水网。此外,衡阳还有酃湖、西湖、雁栖湖等许多湖泊。衡阳,无疑是大雁栖息的一块乐土。而衡阳再往南,再也没有大的淡水湿地能为大雁提供足够的食物。聪明的大雁,经过世代的经验积累,到达衡阳之后,就不再往南飞了。它们不仅落在了衡阳,也永久地驻留在了人们心中。大雁精神在衡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大雁的元素,著名的回雁峰自不必说了,雁城路、雁栖湖、雁峰寺、来雁塔,还有衡阳人最喜欢喝的本地酒,也叫雁峰酒。大雁春去秋来,大雁精神却已经深入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和衡阳人的心灵深处,也从来不会离开。△大雁是衡阳人的精神图腾。衡阳人王夫之,坚持反清。抗清失败后,隐居衡山,著书立说,无论晴雨,都头戴斗笠、脚穿木屐,“不顶清朝天,不踩清朝地”,开创了自成一派、影响深远的船山学说,把我国朴素的辩证法发展到最高峰。他如同一只孤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如果说,王夫之是勇往直前的极致孤勇,那么,年的衡阳保卫战,则是衡阳守军和衡阳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极其悲壮的赞歌。年,河南全境、湖南长沙相继沦陷。衡阳,成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难以拔出的最后一颗钉子。衡阳守城官兵在装备不足、援军不至、粮弹不继的情况下,孤军奋战47天,以少战多重创日军。衡阳人民和守城官兵英勇顽强、团结、不畏牺牲,虽然衡阳城最终失守,但是,衡阳保卫战迟滞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进程,歼灭了大量日军,重振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47天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让人们看到了一座孤城中,军民如雁群一般不放弃、共生死的勇气与决心。新时代的衡阳,像振翅高飞、勇往直前的“领头雁”,在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领跑”。不少“衡阳雁”还“飞”出衡阳,参与我国多项科研事业。从衡阳走出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同时也是“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衡阳技师学院的多名学生,承担“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重要部件加工、“嫦娥五号”某重要产品的电子元器件组装相关工作;“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项目中,都有“衡阳造”产品的身影……而更多的人才则随着“人才雁阵计划”落到了衡阳。“人才雁阵”包含四个方阵,其中高层次人才属于“头雁”,紧缺人才属于“俏雁”,青年人才属于“雏雁”,名家名匠属于“名雁”,分别享有不同的优惠政策。年,在政策的吸引下,就有名博士从海内外奔赴衡阳对接洽谈,其中有名博士签订了引进意向协议。他们在了解衡阳为入衡人才提供的一系列优质服务后,被这里舒适宜居的环境与自然环境所吸引,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他们的到来,对于衡阳本土正在发展壮大中的许多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双向奔赴,让衡阳成为一座人才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的城市。而这项全国首创的“博士行动”,三年签约多名博士,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可以预见,明日衡阳必将乘风破浪,成为世界知名高科技之城。如今,当你登上湘江之畔的来雁塔,从这座建于年的古塔上俯瞰衡阳城,会强烈感受到一座崛起之城的文化感、未来感迎面而来。清风过处,塔檐上的青铜铎铃,如同君子佩玉的铿锵之声,德音不忘。古塔和流连不去的大雁一起静静守护着衡阳,和城市一起生长,记录它的故事,也见证它的巨变。本文选自《志说衡阳·一山一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