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s://m.39.net/pf/a_5208491.html文丨聆听娱纪
常言道,谁都有爱美的心思。
对女孩子来讲,头上戴花是很平常的事儿,见到的人都会夸上几句。可要是一个男人头上戴朵花,咱们看见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哈哈大笑。
不过要是你留意过古人的画像,就能看出,从唐朝开始,男子在头上簪花好像已经是件挺普遍的事儿了。
那他们为啥要在头上簪花呀?难道就只是图好看?实际上男子头上簪花可真不简单!
簪花,就是把花朵插到发髻或者帽子上用来装饰,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里,有着很深厚的背景。
它的源头能一直追到远古时候,伴随时代往前推进,簪花所蕴含的意思和呈现的形式不停变得丰富多样,还产生了变化。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头,跟大自然关系可亲近啦。花朵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就因为它好看的样子和香香的味道,被人们喜欢上了。
那时候的人或许就已经试着把花朵插到头发或者帽子里头,当作一种简易的装饰了,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好看,也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敬重之意。
到了先秦时候,由于社会慢慢变得文明,礼仪制度也形成了,簪花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举动,而变成了一种礼仪和文化的象征。
汉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同时也是簪花习俗广泛流行的时候。
在这段时间里,簪花不再只是女性独有的了,男性也普遍拿簪花来当装饰。
特别是在像婚礼、庆典这类重要的场合,簪花那可是缺不了的装饰品。
簪花的种类和形式变得越发丰富多样,不光能拿鲜花,还能用金属、玉石等材料做成。
在宋明清的时候,簪花这种习俗进一步被传承下来,还获得了发展。
在这段时间,簪花不光在各类重要的场合依旧起着装饰和象征的作用,而且开始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比如说在宋朝,《水浒传》里有好多关于男子簪花的描述,呈现出了那时社会的审美想法和文化环境。
在宋代,不管你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往头上插朵花那就是时尚的标志!这可不是瞎讲,当时的男人们,甚至觉得碰到重要的日子要是不戴朵花,都没脸出去见人。
虽说在宋朝以前就有戴花的习惯,可那时候一般只是在像结婚、中举这类特殊的大事上才戴。
不过到了宋代,这事儿就变得普遍了,不管啥时候,只要心情不错,或者有值得高兴的事儿,大家就会把头饰花给戴上。
苏轼老爷子曾经作诗说:“人老簪花也不觉得难为情,倒是花儿应该为戴在老人头上而感到害羞。”
不过,可别觉得这单单是为了赶时髦,它背后是有更深刻的缘由的!原因就是帝王权威在起作用,皇帝都带头戴花了,下面的官员和百姓哪能不跟着学样啊?
在那个时候,科举考试是很重要的事,中举的举人能被朝廷赏赐花朵。
司马光考中举人后,皇帝给他赐花,可他一开始不想戴,觉着这太铺张浪费了。
但有人跟他讲:“这花是皇帝赏赐的,咋能不戴呀?”没办法,他只得老老实实戴上。这不知不觉就承认了皇帝的权威。
在南宋那个时候,男子们格外喜欢戴花。
在《清波杂志》中有这样的记录,那时的男子在欣赏牡丹绽放的时候,会一边喝酒玩乐,一边“折共歌以插之”,这足以表明他们对戴花是多么喜爱。
在宋代,簪花戴花这一习俗,不单单是当时的时尚潮流,还属于一种礼仪制度。
它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装扮,还在维护礼制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啊,要是你穿越回宋代,可别忘在头上插朵花!
在宋代,簪花这一习俗跟时令的关系可紧密啦,人们会依照不一样的季节还有节日去挑对应的花朵。
春天来了,脚步轻轻的,到处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在宋代,人们喜欢佩戴像茱萸、木槿花、蔷薇这类的花,它们颜色好看,香气迷人,跟春天的氛围特别搭。
夏天,太阳特别毒,人们往往会挑些清新又淡雅的花来解解暑,像茉莉、牡丹啥的。这些花不光能让人感觉凉快一点,还能让人多一份优雅的范儿。
秋天一到,菊花就成了大家的心头好。菊花不光代表着秋天的丰收和成熟,还体现了人们乐观、坚韧的精神状态。
冬天的时候,百花大多都谢了,可梅花和杏花还在枝头挺立着,成了这个季节的出彩之处。因此在这个季节,人们会把梅花和杏花戴在身上,用这种方式来称赞坚韧、不轻易屈服的精神。
除了四季的那些花,宋代的人还会依照不一样的节日挑对应的花。像中秋节的时候,大家会选戴着桂花,用这个来表达对亲人的想念。
到了春节,人们会戴上红色的花,像红苼、红葡萄啥的,为的是盼着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吉祥平安。
上元节的时候,人们会在头上簪玉梅,立春时会簪雪柳和春幡,午节会簪茉莉,重阳节就簪菊花,到了冬天,人们会把干花簪在头上,这叫“花腊”。
这种簪花的习俗不光在民间很常见,在宫廷里也十分盛行,所以,民间的妇女们也都流行戴花冠。
由于有这种需求,市场上就有了专门卖花冠的店,还有专门修理冠子的手艺人,毕竟花冠精美得很,容易坏掉。
除了簪花,宋代的妇女还拿花朵去装点发髻和头发,要么把花朵插到发髻里,要么用花朵修饰发带,让整个发型显得更美更迷人。
在宋代,簪花戴花的习俗不光展现出人们对自然既热爱又敬畏,也表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习俗不只是审美上的呈现,还是文化的延续。
簪花这种传统的装饰兼仪式元素,过去在历史上特别流行。可随着时间变化,到元明时期簪花就没那么热了,等到了清代,几乎都看不到了。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想法和生活模式有了改变。
元明那会子,因为文人雅士多了起来,市井文化也兴旺了,大家更看重内敛含蓄的美,对那种过于张扬、爱炫耀的装饰办法慢慢就不喜欢了。
簪花这种显眼的装饰,慢慢被觉得太浮华、太俗气了,已经不符合那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啦。
当然啦,经济方面的因素也让簪花消失了,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繁荣,各类新的装饰品以及奢侈品不停地冒出来。
人们的选择变多了,对传统的簪花就慢慢没兴趣了。
簪花的制作得花好多时间,人力成本也高。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增加,簪花的制作跟销售慢慢就难了,这让簪花消失得更快了。
不过满族掌控了中原,清朝得以建立,宫廷文化跟礼仪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满族的统治者对汉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做了一定的改革和禁止,像簪花这种汉族的传统习俗,在满清宫廷里慢慢没了地位。
清朝在服饰方面的规定对簪花的使用有所限制,导致簪花在清代宫廷里差不多没了踪影。
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也给簪花的消失带来了影响,虽说在主流社会里簪花的习俗慢慢没了,可在一些地区或者人群当中,簪花的传统还是被保留着。
虽说在现代社会,男子簪花这一习俗没了,可咱们得记住这段历史,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让古代簪花的美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