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袁花人。查氏家族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分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金庸为“良”字辈。
康熙年间东南诗坛领袖查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初名嗣琏,为“嗣”字辈,是金庸先祖。《鹿鼎记》中的章回题目都出自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比如:第一回的回目“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蒨风期月旦评”,就出自查慎行诗“覆巢事过俨他生,回首风波恶梦惊。硕果两朝谁门健,白头一意自孤行。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蒨风期月旦评。几为借柯怜病鹤,羽毛如雪照人明”。
查慎行
说起查慎行,与贵州还有一段较深的因缘。
康熙十二年()朝廷撤藩,“三藩”之乱发生。“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首先起兵,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十七年()在湖南衡州称帝的吴三桂病死,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十八年(),查慎行的同乡杨雍建以按察副使升任贵州巡抚,招其入幕。
十九年()正月,查慎行随杨雍建进入贵州境内。当时从镇远到贵阳,因战乱造成“数百里人烟断绝,而贵阳省会之区凋残尤甚。百姓流离失所,真绘图难尽也”。百姓“畏避山林,未尽复业”。查慎行在诗题中写道《初入黔境,土人皆居悬岩峭壁间,缘梯上下,与猿猱无异,睹之心恻,而作是诗》,真实地反映了战乱后贵州老百姓的凄苦生活。《铜仁书怀》中“鹅鸭池荒馀弃垒,渔樵人少但空村,”就是亲眼所见贵州农村不见人烟的凄惨景象。快到贵阳,过油榨关时,看到的是“雪填土窟埋屍,冰裂刀痕迸血新。等是三灾逃不得,疆場沟壑兩穷尘”,真是触目惊心。
旧时贵州农村
到了贵阳,依然是民生凋残,满目荒凉。查慎行在《恭谒阳明书院》中叙述了战乱后书院的残破:“讲堂亦与兵戈厄,马踏空阶万瓦尘”。东山寺也是一片荒凉:“草长忽无路,重来迹已陈。寺贫僧乞食,台古佛蒙尘;兵火残碑刼,莺花絶域春。近南多战垒,愁杀独游人”。重阳节与赤松和尚登黔灵山,在诗中写道“草木连天人骨白,关山满眼夕阳红”。听到军中吹起觱篥,就想起战乱中“草木连天人骨白”的景象。这两句诗也被金庸用来作为《鹿鼎记》第二十六回的回目。
在感叹战乱造成惨祸的同时,查慎行也在诗中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的风情。如《黔阳即事口号三首》《黎峨道中》《咂酒》等诗描绘了贵州少数民族的风俗,如“赤脚姎徒闹扫妆,木梳笼髩去随郎。一年一度芦笙会,又赶春山跳月塲”。又如《青溪口号》之一“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日暮并舟归,鸬鹚方晒翅”,诗意清新可人。他还描写了贵州的壮丽山水:“黔江自与楚水通,楚山不与黔山同。神灵有意幻奇谲,使我豁达开心胸”。过飞云崖时,写下了“白云本在天,变幻随所到;无端忽堕此,穴地启洞窍。”的诗句。在贵定探视牟珠洞后写的《母猪洞观瀑》中,“来如曳组练,一线注飞白。跌为渊潭深,湛湛落澄碧。”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洞中瀑布的壮观景象。《水西行》以奢香夫人的事迹告诫官员:“洪武初年祸乱平,远略伧荒来越巂。是时奢香一巾帼,跃马金陵谒天子。承恩归去立奇功,一诺西南九驿通”。“寄语封疆诸大吏,从前开辟谈何易。莫贪扯手纳金钱,此事孤雏有深意”。
楚山不与黔山同
巡抚杨雍建“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鼓励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同时立营制、禁清军侵掠百姓,减徭役、抚流亡,“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生活开始安定。故而查慎行的《黔阳踏灯词五首》中“雄峰雌蝶拥官衙,先后轮番唱‘采茶’”,就表现了当时贵阳大乱甫定,百姓欢度灯节的情景。在贵州前后约三年时间,丰富了查慎行人生经历,为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从入幕至三年后返乡,查慎行写了首诗,编为《慎旃集上、中、下》和《遄归集》。《慎旃集下》主要记录了他在贵州的活动。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查慎行这个时期的诗作时说:“当其少年,随黔抚杨雍建南行,其时吴逆方死,余孽尚存,官军恢复黔、滇,兵戈杀戮之惨,民苗流离之状,皆所目击,故出手即带慷慨之气,不落小家”。
查慎行诗集
康熙二十三年(),查慎行入都,游太学。康熙二十八年(),牵涉洪升《长生殿》事件,遭革职,驱逐回籍。康熙三十二年()始中举人。三十九年(),与二弟查嗣瑮赴京试,查嗣瑮中了进士,查慎行落第。四十一年(),因相国张玉书、直隶巡抚李光地等推荐,诏随入都,入直南书房。康熙四十二年()赐进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
查慎行在京城期间,与小他15岁的周渔璜成为好友。不仅是查慎行,其二弟查嗣瑮(字德尹)、族子查昇(字声山)都与周渔璜诗酒唱和,交往甚密。周为查声山《花溪石漾图》题诗二首。周渔璜还和查嗣瑮成为邻居:“廿载交情老愈新,僦居穷巷作比邻”。在《题德尹‘东还图’》中说:“何代无英贤,要视时用舍”,历代都有英贤,只是看当时用不用你。
周渔璜
查慎行在京城曾暂寓居僧舍,周渔璜以诗代柬寄查:“薄宦随缘当招隐,诗人垂老例参禅”。查慎行馈赠周渔璜蜜渍荔枝,周以诗答谢:“昨朝示我荔枝作,今夕兼蒙饷荔枝”。查慎行以诗回复,周又以诗答:“读罢公诗如有谶,明年欲作岭南人”。查慎行看见周寓有紫藤花,写诗与周,告诉周如何煮食紫藤花,周“次韵答之”,也准备按查慎行说的方法,用紫藤花供馔:“美馔是名花,事非吾创辟。明约两诗人,藤荫对欢伯”。由此可见周与查交友之深。
周渔璜极为称赞查诗:“初白先生妙诗笔,三百年来世无匹”,“少年出手已绝伦,到老无人敢同列。人言先生古仙伯,故尔仙才纵超逸”。查慎行对周也深为钦佩:“先生人中龙,天与君子性。平时颇跌宕,临事乃刚正”,“弹丸跃奇句,传写宁待竟。李杜韩白苏,篇篇资考证。他文率称是,手笔谁能倩”,“公貌谦愈冲,公怀直且劲。和光得人爱,严气生我敬”,真可谓惺惺相惜。
当查慎行听说蒋深(字树存)要出任贵州余庆县令,在送行诗中写道:“黔俗我所谙,雁户杂猴。阴多晴日少,雾气昏漫漫。长吏虽难为,苗民岂真顽。賨输况无几,期会务使宽”,贵州老百姓如此困苦,苗民也不是真的冥顽不化,粮赋又收不到多少,希望蒋能宽限就尽量宽限吧。蒋树存到任后,倡捐复修学宫,修纂《余庆县志》,制定了《劝农条约》。兼任思州府知府时,处理积案,改革陋习,颁发禁令“严禁不许苗民姑舅为婚,听凭有女家自行择配”,“苗俗渐易”。还创办思州府义学,亲纂《思州府志》,政声“卓异”。
蒋深(树存)
查慎行在《毕铁岚佥事将督学贵州,枉问黔中风土,短章奉答兼以送行》诗中说:贵州“卅年况复两遘乱,孑孑残黎偶然剩;此时收歛加冠巾,亟赖名贤计安定”,贵州在三十年中遭受两次战乱,百姓幸存不易,急切地盼望贤人谋划安定啊。“苗民虽顽亦人类,向化何尝絶天性。从来教养视人事,岂谓声呼无响应”。同样都是人,没有天性不接受教化的,还得看是怎样施行的,怎么能说高呼而无人响应呢。离开贵州已经这么多年了,查慎行还是挂牵贵州百姓的。
康熙五十三年(),周渔璜50岁,奉旨到浙江祭禹陵和阅兵返京后患病。而查慎行已65岁,在前一年告假还乡,写信给周渔璜:“除却农言吾懒听,不劳社酒与治聋”,说自己已聋聩。周亦病得耳聋,赋诗:“也闻初白龙钟甚,社酒治聋寄妙词。”真正称得上是同病相怜。这年,周渔璜病逝,从此俩人天人永隔。
花溪周渔璜桐埜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