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艺术夫妻”
李清照的故事
少有才名“遁近前辈”
李清照的整个青少年时代,正是北宋相对稳定时期,生产有一定发展,学术文化也比较发达。她生在一个充满学术和艺术气氛的书香门弟。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博通经史的学者,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文学世家,“工词瀚”,“亦善文”。父母对这个自幼颖悟的女儿,从小便着意培养,循循诱导。
清照六、七岁时便开始诵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十几岁时,她的字、画、诗、词已有相当造诣了。李清照有几个姐妹和一个弟弟李远,平日在一起读书游戏,有时到郊外散步赏景吟诗填词,“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就是清照描写和姐弟们划船在大明湖上,那怡然自得情趣的词句。
李清照虽生长在官宦人家,但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养,陶治于优秀文学艺术之中,这就养成了她刚直的性格,爱国的热忧,高尚的情怀,孜孜治学的精神。
清照十七岁那年,李格非的好友、“前四子”之一的张耒写了一首《读中兴项》,这首诗被人传强一时,许多文人学士唱合,清照也写了两首珠史诗合他,她的诗才华横溢,借古喻今,切中时韩,她指出了店朝安史之乱的起因为皇上骄奢淫供所致,诗中写道,“五纺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如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赤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镀披糜,传置荔枝多马死”。清照以历史来告诚当时朝廷,姜谨防“奸人心丑深如崖”,莫蹈历史的覆辙,以免象唐玄宗那样落得个“南内一闭何时开”的结局。这样深刻的见解,出自一个少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清照的诗比起张耒的原诗也毫不逊色。
清照的这两首诗问世后,顿时声名大振,不少人夸她2“才力华瞻,逼近前辈”。此后幕名来求亲联姻的就络绎不绝。
志趣相投知心知音
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诸城太学生赵明诚。起的父亲赵挺之是礼部待郎,后升为右丞相,依附当朝权奸蔡京。但赵明诚却与乃父不同,一贯谈泊于仕途经济,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逢迎,而醉心于文学艺术,尤其喜欢收藏金石,收集整理古文字书回。李清照与丈夫不仅互相尊重、爱幕,而且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精神生活十分和谐。
对丈夫热表于收集文物字画,清照更是全力支持。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明诚是个大学生,没有俸禄收入,他们的物质生活虽较清苦,而精神生活却很充实。夫妇二人过着俭朴的生活,清照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明珠翡翠等,室内的陈设也很简朴,但是明诚要购买金石史料她却毫不吝啬、总其所有,因而常常弄得囊中空空。
有一次,清照遇见个落魄文士手持五代南唐大国家徐熙的《牡丹图》真迹出售,要价二十万,连忙将此人领回家中。她知道公公治家极严,而且对明诚侍弄字画金石不满,自然不会为之解囊,便四处奔波借贷,东拼西凑仍不够数,留了数日无计可施,只好把持画人送走。为这件事清照惋惜了好多天。
尽管经济拮据,清照夫妇收集文物的兴趣却始终不衰。每月初一、十五,明诚去典质点衣服、钗钿等,换取五百文大钱,双双步入开封相国寺,留连于书画摊和文物店之间,选购碑文、彝器,若还有零钱便捎带些果品、小吃,然后兴冲冲地回家。夫妻“相对展玩阻嚼”,反复欣赏,每次都带来久久的欢乐。
有一次,清照与明诚一起去逛旧书摊,见到一幅纸已发黄的字迹是王羲之的真迹,二人交口称赞,卖主要价一千五百文,清照惊呼太便宜了,当时身上没带钱,便毫不犹豫地取下金钗银饰,卖画人见“奇货可居”,立即政口要一万五千文,明诚说就是两万也不算贵,又脱下自己的外衣添上,围观的人无不惊诧议论,都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傻子,化这么多钱买张旧纸片片,可是清照二人却如获至宝,喜气洋洋地带着回家了。
每得到一件文物,夫妻俩便共同鉴定、校勘和评论,或作注或题跋,指出其优缺点,经常从晚上忙到深夜。明诚为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妻子,感到无比欣喜。他在给清照的一张画像上题词道:“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便充分表达了对清照的敬佩爱幕之情。
高雅的研读生活
年,二十四岁的李清照随丈夫回青州隐居。在这里,目常见到的是农夫村站、绿野青山,听到是收童短笛、野寺钟声。离开了喧嚣的汴京,摆脱了世事的干扰,来到了这宁静的环境中,夫妻俩更加专心致志于艺术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和事业使清照夫妇的感情日益深厚。
膏州故居是一个治学的理想环境,清照和明诚用陶渊明的诗句为自己居室取名,把书房取名为“归来堂”。夫妻俩在做学问上是辛勤的,业余生活也充满了文化气息。
每当吃完饭后,二人便在幽静的“归来堂”对坐,一面煮茶品茗,一面“打赌”为戏。“打赌”的内容是,指点堂上堆积的史书,带度史事,角逐胜负。当随便讲出一件史实或一个典故时,看谁能先指出出自某书、某卷、某页、某行。清照史事上的博识与明诚不相上下,但在强记上却超过之,所以在“打赌”中常常占先。但不论谁输谁赢,都给两人带来极大的乐趣。有时夫妻两人笑得前张后仰,使茶水被出,弄湿了衣服,这种高雅别致的“打赌”,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上的相互促进和帮助。
“归来堂”上十年的诗书生活,是李清照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为地文学事业上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十年时间里,赵明诚收藏的金石图书也日见丰富,这些文物“纸扎精致,字迹完整”,为当时所学见。在清照的帮助下,明诚终于完成了长达三十余卷的《金石录》的工作,这部巨著“考据精确,多足正史书之尖”,是一部重要的古文字和古代史资料集,李清照为这部书写的《后序》,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宝剑换宝书
在李清照屏居十年的青州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她的传闻铁事,其中有一个卖剑得书的传说,讲的是一年冬天,明蟹外出,清照到郊外踏雪吟诗,排遗寂寞。一位花白胡须、身被装衣的老者见她神态鼠逸不俗,便从怀里掏出一个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递给清照说:“看来你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东西你喜欢罢!”
清照惊异地打开一看,是一部书,顿时眉飞色舞,原来正是她盼望了多年而未得一见的一部书。老人说:“这是家中祖传三代的‘宝书?,可现在我深没有习文的人,货卖识家,你喜欢它就留下吧!”清照便把老人请回家,说道:“这书我越了多年了,大伯您出个价吧1
老人说,“宝书找到了合适的主人,我就半卖半送,你给五十两银子吧!”
可是明诚已有好几个月没寄钱回家了,怎么办呢?于是清照问明老人的家离这里十里,便请老人住下,说明天给线,清照回房后,想找点值线的东西变卖,但找来找去,既没有珍贵的首饰,还没有象样的衣服,正当她万般无奈时,一下子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七星宝剑,这是地结婚时父来送的礼物。家里也只有这把宝剑值钱了,第二天李清朝带剑到当铺去典当,不科当铺早已倒闭。于是请老人再多住一天,她好想法等借。
第三天逢集,清照来到集上插标卖剑,可从早到晚连个问价的也没有。李清照回家恳请老人家再宽限一天。
这天夜间清照怎么也睡不着了,她忽然想起十里外的卧牛泉,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里练武,说不定那里有识货的。不等天亮,便一口气赶去。只见一位小姑娘正在练拳。清照把剑拿给她一看,小姑娘连称“好剑!好剑!”舞了几下,便爱不释手。清照诚悬地说:“我要买部书,需要五十两银子,你要是喜欢这剑…”小姑娘爽快地答应买下。可又为难地说,她父亲不在家,要等他回来才有钱,姑娘问明清照的住址,说她父亲一回来就把钱送去。清照见她对宝剑那样喜爱,联想到自己爱书的心情,便慨然应诺。
不料清照一同家便得知,老人待了三天已等不及,带着书走了,急得清照一天一夜茶不思,饭不想,躺在床上也睡不着,直到次日凌晨才滕朦胧胧地睡去。在梦中,她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给她送来了那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打开一看,正是她朝思幕想的那部书,惊喜之下她突然醒了,睁眼一看,包裹果真在她身边。她真的打开,正是那宝书。可这书是谁送来的呢?
这时,忽见窗外有个人影一闪,清照急忙走出门来,只见昨日那个买剑的小始娘正向外走。清照赶上前去拉住一问,才知道姑娘的父亲就是卖书老人,老人回家后听女儿讲述经过,明白了其中原委,便立即让女儿把书送来,刚才姑娘见清照睡得正熟,便梢梢将书留下了。从此清照与小姑娘成为好朋友。
据说,李清照后来在颜沛流离中身边的书籍大都散失,可直到她临终时,这部书仍在她身边。
词笺寄深情须眉拜下风
李清照十分珍惜纯真的爱情,有一年秋天,赵明城外出,眼看重阳节到了,还没有归来的消息,李清照思绪万千,多下了《醉花阴》一词,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华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在词中流露出的感情是那样真禁、缠锦、深刻,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女词人独守闺门,弧身一人,在小院东篱下,面对盛开的菊花自斟自饮,独自消磨黄昏,西风扑面而来,风卷菊花花自飘,词人触景生情,便直抒胸怀,盗情词篇。在那封建时代,一个少妇敢这样大胆地表露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显然是对旧礼教的一种挑战。
清照写好后随即寄给明诚。明诚接到后一读再读,仿佛远方的妻子就在眼前。他深深感到清照的词写得实在太好了,但内心又有几分不服,心想我也能诗会文,何不也作上几首,同她比个高低。于是便闭门谢客,躲在屋里苦思冥想,废寝忘食三天三夜,赶写出了五十首词,誉写完毕,他又把清照写的那一首《醉花阴》也温在里面,拿给他的好朋友陆德夫看。德夫反复品读欣赏后,连声称资明诚的功夫长进。明诚谦虚地请德夫评点,德夫便直言道,“老兄所填五十余阅,绝妙者却只有三句!
明诚不禁讶然而问:“哪三句?”
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实为绝妙之句。”
明诚哈哈大笑,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三句最好的却恰非小弟所作。”
“哪是谁写的呢?”“是我妻子的手笔啊!”
陆德夫不禁拍案叫好,连称“声情双绝”,并不住口地健扬说,“老兄有这样一位才思过人的妻子,真是三生有幸啊!”
〔李清照)(一约)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平年生活倪祁,夫妇感情秋洽,时相唱和诗河,并致力于健条贯玩书画金石。金兵入侵中原后,赵明速病选,只身飘泊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景况孤寂图苦。工诗能文,尤以河名于世。词以南渡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表现闲适生浩,迁辆风流,韵调优美,后期多行身世之感,寄窝家国之思,感情读苦低况。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能以常语创意。在词坛上烛树一只,被体为“李易安作”。后人有《批五词)锌本,今人有《李清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