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重阳节关系最紧密的两种植物,1花1叶总 [复制链接]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段唐诗分别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孟浩然《过故人庄》,生动地描绘了古人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插茱萸、赏菊花,登高相庆。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有关这个习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的雏形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相传,东汉汝河出了一个瘟魔,常常降灾祸害周围的百姓。有个叫桓景的年轻人,其父母被瘟疫夺去生命,自己也差点病死。他决心访仙求艺,为民除害。后来历尽千辛万苦,桓景终于找到了一个法力高超的仙长,仙长被他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尽心尽力教他降妖捉怪的本领,桓景也不知疲倦地勤学苦练,最终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降妖技术。有一天仙长拿了一把宝剑交给桓景,并对他说:“明天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残害百姓,你的武艺已经学好了,可以为民除妖了”。仙长又送他一些茱萸叶子,一坛菊花酒,让他返回家中。第二天一早,桓景按照仙长的要求,把乡亲们转移到了一座山上躲避瘟魔。还给大家发了茱萸叶和菊花酒,为除魔做好了准备。接近中午,忽听一声怪叫,瘟魔从汝河河面冲出,看到大家都上山了,它直扑山下,才要上山,忽然脸色大变,止步不前,原来它受不了菊花酒和茱萸叶的香气。桓景趁机冲下山,手持宝剑,不几个回合就把瘟魔给刺死了。乡亲们见了,无不拍手称快。从那以后,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叶、饮菊花酒、登高辟邪的习俗开始流传,逐渐演变为重阳节。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通过考证有人认为重阳节避邪用的茱萸叶应该是吴茱萸叶。因为按照《神农百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记载:吴茱萸大热有毒,可以治疗中恶、逆气,杀三虫。并且是在九月九日采收。而山茱萸的功效是收敛固涩,补益肝肾,与避邪除恶关系不大。中药学认为,吴茱萸的作用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九月九日以后,天气渐冷,佩戴茱萸叶应该是防寒避邪之意。菊花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抗菌消炎及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可以抵抗传染病;菊花制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可以用于冠心病的防治。可见重阳节插茱萸叶、喝菊花酒是有健康寓意在里面的。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菊花酒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王叔文,河北赞皇县执业中医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