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望洋兴叹
受台风“苏力”影响,广州城区从昨日凌晨起普降暴雨。这座自2008年起砸了400多亿元治水的城市,仍然没能经受住暴雨的考验。暴雨之下,羊城顿时变成“洋城”。(《南方都市报》7月16道)
何止是广州,成都、武汉、长沙、南京、深圳、北京……每逢暴雨几乎都是行车如舟,城区如海。又何止是今年,“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雨,几乎年年都会遇到。内陆看海、城市泛舟、公交车踏浪,绝不是值得炫耀的风景,行人坠落下水道身亡、市民在车内被淹溺,更是对城市的一声声血淋淋拷问。外表光鲜、功能强大的城市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动辄投资数亿、长达数年的防洪排涝建设为何在暴雨面前总是形同虚设?
前几年不少大城市被雨淹时,曾有友晒出国外一些城市规模雄伟、功能强大的地下排水设施,也搜索出因德国修建的雨污分离排水系统让青岛成为“国内最不怕淹的城市”、建于600年前的北京北海团城因集雨排水工程高效使其身处暴雨中心无一例积水、建造于北宋时期的“福寿沟”使江西赣州成为“不涝古城”等国内防洪排涝的成功典范。但遗憾的是,这些要么在国外,要么在古代,现如今几乎所有大城市逢雨必淹的惨痛事实告诉我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治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已迫在眉睫。
应当承认,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和大跨越,大广场、宽马路、建筑群,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豪华光鲜又千人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城市规划尤其是防洪排涝方面,却明显存在着短视、简化甚至欠账行为。有人戏言,不少城市是“豪华车外表+拖拉机底盘”。这样的城市可能赏心悦目,更可以作为*绩被当*者们津津乐道。至于那些费财费力却不能成为检查内容、考核对象的地下排涝设施,自然不必过于较真。即便大雨来袭,也可水来土掩,况且也未必真得要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因缺少科学规划而如蛛密布却作用甚微的地下管道,看到了看似光鲜却缺乏渗透吸附能力的水泥路面和绿化草坪。当然,更看到了一有预警便枕戈待旦的防洪大*和群众家中为排洪排涝准备的大桶小桶。
历时5年、耗资400亿,广州的治水效果被一场暴雨冲刷得体无完肤。作为一座特大城市,要根治欠账已久且规模宏大的防洪排涝系统,这些时间和投入都远远不够。但应该能让群众看到一定的效果,不能就这样白白打水漂,哪怕能有些许好转和改进,持续下去,也会使这种现象得以改观,使城市的根基日渐扎实稳固,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当然,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并非仅仅改进地下排水设施这么简单,应当进行城市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地上建筑的规划分类、道路交通的立体设置、城市绿化的综合匹配和相关设施的功能优化等等。同时,还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盲目模仿和一味照搬,只会东施效颦,事倍功半。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法国文豪雨果在发出这句感慨时,当然不会预料到我们也会有今天的望洋兴叹。论科技水平,我们远超建造出“福寿沟”的北宋,论建设能力,我们也不逊百年前占领青岛的德国殖民者。但面对今天的尴尬事实,我们仍不能不对他们心生敬意。
是时候该让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反思了!
是时候该检讨我们的城市发展思路了!
是时候该偿还我们的城市建设欠账了!
是时候该让我们的广大群众不再为天灾所怨、不再为人祸所害了!
相关美文阅读:·留住城市旧韵·高架桥下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