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假红包假冒公检法20瞄上老年人这 [复制链接]

1#

转发了一个红包链接,却紧接着接到一串诈骗电话?接到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要求汇款到安全账户,对方连来电号码都和网上查询的公安机关联系电话一模一样?10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全国老龄办宣传部指导,腾讯举办的中老年人上网保护“安知”项目启动会上,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全国优秀公诉人等如假包换的公检法“真身”现身,为老年人们一一拆解这些冒充假公检法、理财保健品诈骗等花样层出的骗局。

“请问您是某某某,身份证号xxxxxxxx吗?我们是某某市公安局的,你的银行卡涉嫌一起贩毒、洗黑钱案。”紧接着,对方通过QQ等网络社交工具发来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的拘捕令”,上面有你的身份证信息和照片。为了“配合调查”、“洗清罪名”,对方要求将银行卡所有现金转到指定账号,用以查清资金来源,并告知24小时内将进行返还。这是一场典型的线上冒充公检法诈骗,但还只是传统的“1.0版”。

10月16日,在数百名老年人参与的安知课堂上,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介绍,为了增加骗术的可信度,骗子们近来还给其冒充公检法的骗局中加入了线下元素。一改以往骗子取得事主信任后仅仅以电话遥控指挥转账,在“2.0版”骗局里,骗子们还会派出自称“公安协勤人员”的人前往受害者家中,或协助受害者利用网银、或随同受害者前往银行进行转账。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受害者遇见上门的“协勤”人员会更加采信,从而更容易向对方转账。

又是线上打电话、网上传通缉令,又是“协勤人员”线下辅助,这么精心设计的“线上+线下”O2O骗局,警惕意识不足的老年人岂不是一坑一个准?

别怕,陈士渠也给老人们支招,保证再精巧的骗局也能秒识破。

一、真正的公检法不会电话做笔录、不会电话转接

(电话做笔录,这也太不严肃了吧……)

二、逮捕证不会通过网络发放

(逮捕你之前,先给你发一张逮捕证?难不成“公检法”这是要给咱“通风报信”?)

三、真正的公检法不设立安全账户,不会让人汇钱到安全账户

关于冒充公检法诈骗,老人们充分了解了以下信息,应该就再也不会上当啦:

(1)公检法之间的电话不能直接转接

公检法机关都有自己独立的机构、人员和独立的网络、通讯系统,电话无法做到

到直接转接,更不可能从邮局、税务局、私局等直接转接到公检法等相关

(2)公检法移交案件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

公检法机关分工不同又相互制约。一般说来,除了国家工作入员犯,其案件都由公安机关侦查,侦查终结后才能移交检察院。检察院也需要经过审查起诉才会移送法院。任何一个环节,短则几天,多则数月,绝不可能直接通过办案人打个电话就能移交案件。

(3)通组令不会直接发给个人

除了重大案件的A、B级通缉令会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发动公众举报嫌疑人外,其他通缉令都只能由公检法内部人掌握,绝不可能把通组令发给嫌疑人或者让嫌疑人自行查阅。

(4)公检法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公检法机关在对违法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或对被告人在审判后判决缴纳罚金时,才会告知其将罚款或罚金缴至专门的的对公账户,但绝对没有所谓帮助当事人暂时保存钱款的“安全账户”。

(5)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告知“验证码”

验证码和银行密码一样重要,任何国家机关或他人都无权要求你出示验证码。要求出示验证码基本是为了完成盗刷、转账的最后一步。

(6)公检法办案原则透明

公检法机关不会让你一个人到宾馆开房登录相关网站进行财产操作,也不会告知你案件情况不能告诉任何人。

除了冒充公检法诈骗,腾讯、人民网此前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红包诈骗也是如今中老年人遭遇诈骗类型最多的前三甲之一。

那么,如何识别和防范红包骗局?

(1)需要个人信息的红包不要碰

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这种,都是诈骗。而事实上,正规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