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言两拍故事陈老祖四辞皇命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s://m.39.net/pf/a_a7v5qdx.html

本故事改编自《三言二拍》之《喻世明言》,原名《陈希夷四辞朝命》,整理过程中略有改动,请知悉。另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图。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后世称陈抟老祖,亳州真源人氏。五六岁时还不会开口说话,大家都叫他“哑孩儿”。一天,在河边玩耍,遇到一位自称毛女的妇人,将他抱到山里喂饮琼浆,又赠仙书一册。陈抟回家后,便能开口说话。又取出毛女赠的仙书一看,是本《周易》,自此《周易》不离身,大有超凡脱俗之志。十八岁时,父母双亡。索性将家财赠送亲族乡党。只带了一副石铛隐居山林。睡梦中又得毛女授以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墟之法,从此潜心修炼,不入红尘。

有士大夫慕名来拜,恰遇他鼾睡不醒,只好叹息离去。后来,唐明宗御笔亲诏,数次派官来请。他不好违背圣旨,只得前往洛阳见驾。见了天子,拱手行礼,却不下跪叩头,满朝文武大惊失色。不料,明宗皇帝全然不怪,反亲手搀扶,赐座锦墩。明宗想留他在朝堂侍教,陈抟自比朽木,乞求放他回乡,以全野性。明宗一再挽留,陈抟均不回应,反闭眼睡去。明宗无奈,只好将他安置到礼贤馆,馆内饮食铺设十分华美。他一件不用,早晚在蒲团上打坐。期间,明宗几次驾临礼贤馆,他都在沉睡,明宗也不叫醒,一心要授他高官厚禄,但都被回绝。丞相冯道出了个主意:“冬天风雪之际,蒲团必然寒凉。可赐美酒佳人前去暖酒。他若饮了酒,留下美女,何愁不接受官爵!”明宗依言而行。派使者带着美酒佳人前去传谕:“官家见天气奇冷,特赐美酝消遣;又赐美女与先生暖脚,先生万勿推辞。”陈抟当着使者的面,饮了美酒,留下美人。使者回朝复命,明宗龙颜大悦。

第二天早朝散后,明宗差冯丞相亲自去礼贤馆请陈抟入朝。冯丞相到了馆中,只见三个美女被关在一间空屋内,独独不见陈抟。便问三名美人:“陈先生那里去了?”美人说:“陈先生饮了御酒,倒在蒲团上酣睡。一直到五更才醒。醒了写诗一首,教我等回复天子,便不知所踪。”冯丞相带三个美人回朝见驾,将诗呈与明宗看,只见上面写着:“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明宗读完,叹息不已。

陈抟这一去,径直来到均州武当山。这山原名太岳,又叫太和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是真武大帝修道飞升之处。后人以此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改名武当山。陈抟来到后隐居九石岩。一天,五个须发皆白的老叟来问《周易》八卦之事,陈抟与他们一起剖析其中玄机。期间,见他们个个容颜如红玉,便开口请教养生之法。五老于是经蛰法传授与他。何为蛰法?但凡到寒冬时节,龟蛇之类,蛰伏不食,却能安然无恙。曾有一人,因床脚损坏,偶然用龟支床。十年后将床移开,龟依然活着。此乃行气所致。陈抟得了蛰法,便能辟谷,睡几个月都不觉饿。

陈抟在武当山住了二十多年,寿达七十余岁。忽有一天,五位老者一同前来,自述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龙。因感念陈抟教诲之情,特意送他去一个更好的地方,说完令他紧闭双眼。陈抟自觉双脚离地,腾空而起。顷刻间,已到地方。睁眼看时,空中五条龙隐入云端,再仔细打量,已身处西岳太华山石上。

彼时,有太华山道士偶然看见先生住所没有锅灶,心中疑惑,偷偷前去察看,见他也不吃喝,只是鼾睡。一次,道士亲眼看见陈抟下了九石岩,几个月都没回来,以为他离开太华山到别处去了。不料,在柴房里发现他睡在地上。也不知什么时候睡在那里的。平时柴多没注意,直到快烧完了,才看到他。又一次,有个樵夫在山下割草,见山凹里有个尸骸,上面落着寸余厚的尘土。樵夫心中不忍,打算将尸骸掩埋。提起来一看,却是陈抟先生。先生把腰一伸,睁开双眼,说声:“正睡得快活,是何人搅醒我的?”樵夫大笑。华阴县令王睦,亲自到华山求见他。来到九石岩,看见光秃秃一片石头,并无半间茅舍。执意要为他建庵,他坚持不肯。

周世宗显德年间,世宗召见他,问以国祚之事。陈抟说出四句:“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世宗皇帝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以为是吉兆,却不知即将被赵太祖取代,国号宋,“木”添宝盖乃是“宋”字,先生早已预知。周世宗要加封陈抟高官厚爵,陈抟坚持不受。世宗便赐号“白云先生”。不久,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先生恰好骑驴到了华阴县,听了此事,在驴背上拍掌大笑:“造化,造化!天下定了。”原来,后唐末年,契丹犯境,百姓纷纷避乱。先生在路上看见一个妇人,挑着竹篮赶路,篮子两头坐着两个孩子。先生口出二句:“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担挑。”那大孩子叫赵匡胤,小孩子叫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妇人便是后来的杜太后。

又一次,先生在长安偶遇赵匡胤兄弟和赵普三人在酒肆吃酒。先生上前将赵普推下去,说到:“你不过是紫微垣边一个小星,如何敢占上位?”赵匡胤见他言语奇特,得知是白云先生陈抟后,便向他请教前程之事。陈抟说:“你弟兄两个的星,比他大得多哩!”后来赵匡胤即位,屡次派人请陈抟入朝,陈抟均不肯。赵匡胤无奈,只得亲笔写下诏命,催他入朝。陈抟对使者说:“创业之君,必须尊崇体貌,以示天下,我等山野废人,入见天子,若下拜,有违吾性;若不下拜,亵渎其尊。是以不敢奉诏。”又在诏书后面,写了四句诗:“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

宋太祖死后,太宗皇帝赵光义即位,再次召见先生,特许他不拘君臣之礼。又赐御诗一首:“曾向前朝号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先生看过后,身穿道服草鞋来到东京,与宋太宗相会于偏殿。太宗赐坐,请教修炼之法。陈抟说:“天子以天下为己身,倘若白日飞升,何益于百姓?如今君贤臣良,教化勤政,功德遍及八荒,荣名流于万世,修炼之道,远不及此。”太宗点头称是,依先生本意,赐居建隆道观。

彼时,宋太宗准备征伐河东,派人问先生胜负。先生在使者掌心,写下一个“休”字,太宗闷闷不乐,因军马已发,无意撤兵。反再次派人去问先生,先生早已闭目睡去,鼾齁之声直达屋外。一连睡了三个月,不曾起身。果然,河东一战,无功而返。太宗皇帝正在感叹,忽见陈抟道冠道服,不请自来,直上金銮殿辞行。太宗要封他为帝师,修筑宫殿奉养在身边。陈抟坚持离去,只说:“二十年之后,老夫再来候见圣颜。”太宗心知留不住,赐宴于都堂,命宰相及一众官员陪坐践行,又御笔亲批将太华山判给他作修真之所,他人不得侵占牟利。又赐号“白云洞主希夷先生”。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尚未立太子。长子楚王元佐,因重阳节未被召入宫中参与家宴,酗酒闹事,纵火烧宫,被废为庶人。太宗心爱第三子襄王元侃,有心立为太子,正在蹉跎。突然,内侍来报:“太华山处士陈抟求见。”太宗大惊,即刻招见,问他此行何意?”陈抟答到:“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来解决。”太宗大笑着说:“朕心疑先生有未卜先知之术,果然如此。朕东宫未定,有襄王元侃,宽仁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烦先生到襄府一看。”陈抟领命,才到襄府门口便折返回去。太宗问他为何不进去?陈抟说:“襄王府门前服役的人都是将相之福,何必再看襄王?”太宗遂立襄王为太子,即后来的真宗皇帝。

陈抟在京城一月后,依旧回到太华山九石岩,将平生所学,除五龙教的蛰法外,尽数传授手下门人。后来,又命门人在悬崖岩石上,凿出一间石室,就在石室内,闭幕坐化。时年一百一十八岁。死后第七天,面色如生,肢体温软,异香扑鼻。门人用石棺盛放了他的遗体,又在石室外接上铁索。门人走后,岩石突然无故崩塌,形成绝壁之状,又被五色云彩封住谷口,隐蔽不见。

宋徽宗宣和年间,闽中道士徐知常游览华山。偶然看见断壁上有铁索垂下,于是攀岩而上来到石室。只见石盖倾斜,里面有仙骨一具,颜色红润,香气逼人。徐知常将石盖重新盖好,又顺着铁索爬下去。后来,宋徽宗信奉道教,宠信徐知常,拜他为左街道录。徐知常便将游华山所见奏报天子,天子差徐知常再上华山,取陈抟老祖仙骨回京供养。徐知常领命来到华山,但见云雾重重,危岩峭壁,早不见了铁索,只得无功而返。自此,再没人见过希夷先生仙骨!(全文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