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重阳节最为人熟知的习俗,人们通常在这天结伴爬山,祈求好运。由于重阳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有些习俗并不是十分为人所知。明天就是重阳节,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些或被忽略的习俗吧。
登高望远
首先,当时先说登高。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被赋予敬老助老的内涵。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此时登高望远,心旷神怡,最适合健身祛病的天气。此外,“登高”也有“高升”“高寿”之意,因此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推崇。
归宁父母
重阳节在古时也叫“女儿节”,所以在这天,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都会准备糕点名酒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敬老
年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所以如今,到了这天,回家探亲也成了一大习俗。关心长辈成为重阳节的主旋律。由于老年人湿气比较重,而秋季重阳时节又是祛湿的最佳时节,给长辈选购足浴、艾灸等祛湿好物,也再好不过了。
而且,为了更好的防止湿气,现代人愈发认识到环境除湿的重要性,所以也时常在家中放些竹炭、木炭等除湿物品,很多人也会选择在家里摆上除湿机。比如,多乐信除湿机节能高效、使用方便,老年人也能轻松操作。
医学上有“百病起于湿寒”,除湿祛湿,呵护父母健康。
赏菊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饮菊酒
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放风筝
古谚有云:“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纸鹞就是现在的风筝。古人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时至今日,广东、福州等地仍一直保留重阳放风筝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