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石地利王一帆话石中万象 [复制链接]

1#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万物成熟,看那金黄的稻谷、丰美的水草、飘香的瓜果,大自然中呦鸣的梅花鹿、叽喳啼叫的鸟雀......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令人心生喜悦。

秋日时趣,于王一帆笔下,尤显殊胜。寿山鸡母窝石、水晶冻石、连江黄石......石色瑰丽斑斓,恰如秋日缤纷,“万象皆从石中出,石中亦有万象矣。”石中万象,意蕴万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生机勃勃、趣味盎然的石中天地。

ONE

秋分·天鹿瑞兽钮

《天鹿瑞兽钮》清·杨玉璇作

鹿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瑞兽。在人们的心目中,鹿总是一种驯良,可爱的生灵。“鹿”与“禄”谐音,这种美好印象,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形成了,成为人们自然崇拜的对象之一。

鹿温驯善良,机敏矫健,素有美德。最为人熟知便是那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得苹,呦呦鸣叫,招呼同伴前来共食。由此衍生出儒家文化中天下归心的盛世情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仲秋时节,秋气爽,正云淡,水草丰美,瓜果成熟,正值一年最好的时节。这心情也就欢野起来,清宫的统治者,策马奔腾,放箭逐鹿,这秋日里的激情,通过秋狝表达最为充分。

清历代帝王皆尚武,常常秋狝哨鹿,这加深了清宫主人与鹿的联系。在他们眼里,不仅将鹿视为秋狝的猎物,还将其视为福、禄、寿绵长与隐逸的精神象征。这秋日里的诗意,则是酝酿在中秋时节中。成为清代宫廷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形象符号。

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长寿的象征,福建田黄石亦含有“福、寿、田、丰”的美好寓意。对于美好的长久祝愿与向往的清帝,特别选用福建田黄石章,由顺治年间出现的寿山石雕艺坛巨匠杨玉璇雕刻《天鹿瑞兽钮日字章》融文雅于自然的方式,向世人展示鹿和田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与皇家的不解之缘。

《天鹿瑞兽钮》局部

杨玉璇,又名杨玉璿、杨璇、杨璿。据《康熙·漳浦县志》载:“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鸟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争延致之。”著名文人高兆其《观石录》中云:“杨璿作钮者八九,韩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磅礡尽致,出色绘事。”将杨喻为唐宋名画家韩干、戴嵩、包鼎。

清之前,寿山石雕技艺尚未成熟,杨玉璇归纳前人经验,完善发展,实践改良,形成“运刀如笔”的独特技艺,其刀法蕴含中国书画笔墨韵味,为寿山石雕技艺升华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为“独特技艺”的鼻祖。

杨玉璇视己之雕作如名家书画,首开落款先例。

TWO

寒露·《蟹趣》

《蟹趣》寿山鸡母窝高山石王一帆作

寒露,我国民间农历九月九重阳登高峰时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因“糕”与“高”谐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寒露节气后,昼渐短,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俗话说:“寒霜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蟹趣》作品,作者巧妙利用石中一片红色,一分为二刻一对满膏的红蟹,在岩石上爬行,一副龙王面前也横行的霸气,任凭岩下猫咪虎视眈眈,依然吾行吾素,很得自然的意趣。

《蟹趣》局部

在寿山石中,高山峰位于寿山村外洋,海拔米,山峰青翠挺拔,与北面的旗山相峙,是寿山三大主峰之一。

石农都说高山是寿山石的“主心骨”,是矿区的轴心。高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石王”——名贵的田黄石的坯胎就是缘于母矿高山石,又抚爱着玉骨冰肌的“水晶公主”。晶莹剔透的水坑石也是出产在高山麓坳的地下。

从高山向后方眺望,就是加良山脉,是雍容华贵的“王后”芙蓉石的诞生地。以高山为中心,四周绵延而去的山峦岩层中,还蕴藏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山坑石。

高山峰矿洞密布,每个矿洞出产之高山石的特征有别,每个矿洞也都有不同名称;例如“大健洞”“和尚洞”;清代张世元挖掘的“世元洞”;民国时期石农嫩嫩开凿的“嫩嫩洞”等是以洞主名字命名的。“大洞”“水洞”则是以矿洞的特征命名;“玛瑙洞”则因原石的色泽纹理而得名;“荔枝洞”缘因洞口的野荔枝树取名;“鸡母窝”“太极头”取于地名;“四股四”是由四位石农合股开采而得名;“民国二”是因出石年得名。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人们仅从以上别致的矿洞名称,就可以想象出高山石的丰富多彩。

品种繁多的高山石,品质等级差距极大,石色瑰丽斑斓,红、黄、白、黑、灰、青诸色具备,而且还各有浓淡深浅之分,变幻莫测。

综上所述高山石有三个第一。一是矿洞分布最密数量最多;二是品种最多,色泽最为鲜丽艳美;三是产量最大,巨型原石最多。所以高山石被公认是寿山石中最有代表性的石种,是雕刻艺术品的理想材料。

THREE

霜降·《卧象》

《卧象》寿山水晶冻石周宝庭作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自然与人类的思考。在对自然的崇拜中,古人发现、欣赏石头,从而发展出了独特的赏石文化。《庄子·秋水》言“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一块石头在文人眼里,有了生命。石头与人一样,有风骨,有气韵。正像欧阳修所说:“万象皆从石中出。”石中有万象矣。

吉祥一词最早出于《庄子·人世间》其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为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人的心若像空房一样,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除,心中就充满阳光,喜庆好事即会不断出现。

是作,周老借用寿山水坑晶莹剔透的水晶冻石刻《卧象》寓万象更新,祥瑞美好之征。

《卧象》局部

水晶石是水坑石的品种之一。在高山峰的东北侧,有一座人称“坑头占”的小山峰。冰清玉洁的水坑石就出产于坑头占山坳头的坑头洞和水晶洞里。在寿山石矿区里,水坑产区的面积最小。别看这个小小的山谷,在寿山石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说它独占鳌头毫不为过。

坑头占上方是高山峰,山上的雨水聚集在这个山坳里,从坑头洞里流出,称之“坑头溪”,水流虽小,却十分清澈冷冽。坑头溪与大段溪、大洋溪汇合为寿山溪,水量渐大,流经碓下、下竹弄、下底坪,从结门磹流出。自古惟有这一段寿山溪的流域出产名贵的田黄石。大段溪与大洋溪流域,从来没有发现过田黄石。

石农说:“吃到坑头水的才能出田黄石,吃不到坑头水的就没有田黄石。”所以寿山人将寿山溪称之“宝石溪”。将这条小溪的源头坑头洞尊为“风水宝穴”,在这里建“石王亭”永为纪念。

水坑石矿脉呈倾斜状,延伸至溪之涧底。水坑的矿洞有两类型,坑头洞的洞口在地面,往山体内开采,不断有地下水涌出,开采困难,水晶洞延伸至涧水下面,也称“溪中洞”,必须在水下开采,更加艰难。

水坑石的开发历史已很悠久。有人说在宋朝已经开采,未见明证。寿山村的“广应院”建于唐朝。明代洪武年间被火烧毁,寺中僧侣藏玩的寿山石被火烧后又被埋入废墟中。后人在寺院遗址挖掘出的寿山石名之“寺坪石”其中就有水坑石,说明水坑石在明代已经开发。

水坑的环境与其他坑头不同,具有“水多”的特点,水坑石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形成了明显的特征,质地特别莹澈通灵。“玉骨冰肌”透明度极强,其他坑石在这一方面无法与之相比。

寿山石中的各种“晶”“冻”石,水坑石中最多。水坑还有产区、产量、块度“三小”的特点。因为水坑石不但质地上乘,而且具有明显的特征,所以历史上的鉴赏家将它与田坑、山坑并列,单独立为一类,以显示珍贵。

水坑石的品种主要按每块石材不同的色相命名,有水晶冻、鱼脑冻、黄冻、鳝草冻、牛角冻、天蓝冻、桃花冻、玛瑙冻、环冻、坑头冻、坑头石冻油石、掘性坑头石等。

“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红。”正是由于水坑石的高贵与难得,历代文人雅士与收藏家倍加推崇。

FOUR

小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连江黄石王一帆作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在廿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

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所谓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也。《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风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中国古代一句成语,语出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告诉人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

该作是连江黄石章,作者施薄意技艺,以刀代笔描绘此成语故事,此为薄意勒线铲地刀法效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局部

连江黄石产于寿山村东北面六公里与连江交界的金山顶山仔濑矿脉。此石乃埋藏于砂土中之块状独石,多呈藤黄或土黄色,所以称之连江黄石。

连江黄石石质较脆,微透明,多细小裂纹,并时有褐色格纹,以及灰绿色砂块,偶有深褐色连线小蛀洞,肌里隐现弯曲而稍直之丝纹层层叠叠,俗称“九重粿纹”。质优者略似田黄石,所以历史上就有石贾以连江黄石冒充田黄石贩售。

其实连江黄石与田黄石天差地别,只要以田黄石的三大特征:石皮、萝卜丝纹、红筋对照观察就一目了然,不难区别。老北京人根据连江黄石石性干燥的本质,将连江黄石称为“干黄”石。

IntroductiontoArt

王一帆

年出生,年始从事寿山石雕刻,师从吴略、周宝庭,又入潘主兰门下。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所作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即传承了周宝庭古朴风格的圆刀法,又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独具特色的明式人物以简洁的线条和静穆的表情突出内在的神情韵味。无论圆雕、浮雕、印钮、把件、薄意追求天趣人意的创作理念一以贯之。题材广泛、主题新颖,对寿山石及雕刻理论深有研究。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CN35-

新媒体责编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邹璐

推荐阅读/R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