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烟台奇山所城刘氏支祠ldquo燕喜堂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烟台奇山所城刘氏支祠“燕喜堂”联鉴赏

白水寻源,谱系卯金衍世泽;

青藜照读,经分乙火焕文光。

烟台奇山所城刘氏支祠位于所城南门里大街4号,堂号“燕喜堂”,建于清末,乃刘氏家族名人刘怀奎之子为纪念其父而建。此联由刘怀奎五子刘凤镳邀请后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题写,并阳刻于大门上。年,此联遭破坏,只留模糊字痕。

上联中的“白水”,水名。是刘姓来源地之一,指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是刘氏宗祠联常用的词语。南宋理学大家刘勉之被称为“白水先生”,也是由此而来。关于白水究竟在何处,目前有争议。一说在湖北枣阳,一说在河南南阳。《文选·张衡<东京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薛综注:“白水,谓南阳白水县也,世祖所起之处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王琦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东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如此,白水寻源,就非常好理解,乃追宗怀远之意,同时暗含对刘氏祖上不凡的功业的称颂之意。与“衍世泽”搭配,恰到好处。

谱,《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籍录也”;“系”字在这里当为动词,“是”“属于”的意思。

卯金,即“卯金刀”,谓刘姓,“刘”繁体字拆成“卯、金、刀”,后来亦省作“卯金”。《后汉书》中的《光武帝纪上》中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唐代李贤注:“卯金,刘字也。《春秋演孔图》曰:‘卯金刀,名为刘……’”这里说得非常清楚。

下联中的“青藜照读”是根据刘氏的另一名人西汉刘向的典故而来。刘向,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官吏,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勤于研究历史、经典,焚膏继晷,曾在天禄阁校书,常读书至深夜,传说有一天,太乙真人路过,见刘向黑夜埋首于案上苦读,便将手持青藜杖吹出火为他照明,并传授他古书。此事《幼学琼林》中有记载:“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三辅*图》中也记录:“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tán]思。夜有老人,著*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世一些刘氏堂号取名为“青藜堂”“藜照堂”,即由此而来。

“经”指经书,泛指书籍;“分”是“分享,分得”之意;乙火,当然是指太乙真人的藜火照读;“文光”,指绚烂的文采,在这里当是赞扬刘氏家族作为一个书香世家的文德成就。

这样此联的意思可理解为:在白水寻到宗源,刘氏后人延续了祖先的遗泽;当年刘向读书,经书得到藜杖端燃起的乙火的照耀,分得其灵气,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此联值得特别提出的有三点:

一是对仗极工。以“乙火”与“卯金”对,“乙”对“卯”,天干对地支;“火”与“金”,同为五行元素。当然,“卯金”“乙火”多出现在刘氏家谱资料中,如“卯金启瑞,乙火腾辉”,“卯金世泽,乙火家声”,属于既成之对。此外,以“焕”与“衍”对,其偏旁一为“水”,一为“火”;可谓绝妙。另如“白”“青”相对,“世泽”“文光”相对,都很工整。

二是气脉流畅。上联第一个分句言“水”“源”,第二个分句之“衍”,“泽”,均紧承“水”而来;下联第一个分句提到藜火“照读”,下文之“火”“焕”“光”亦紧承之。前后搭配和谐,一脉贯通。

三是用典自然,以厚重典雅的语言,表达了对所城刘家的褒扬之情。上联“白水”之典,让我们首先想到光武帝刘秀之文治武功,从而联想到刘家祖上之成就。《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年),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奇山守御千户所”,先后有十三位正副千户任指挥使,刘家祖上为千户之一。在此,上联除了上述意义外,很可能还含有称赞刘家祖上作为所城千户保家卫国的功绩之意。下联则侧重称颂文德。年,康熙帝下旨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自此所城变成了一个居民生活区。此后,刘氏家族出了一些人才。刘怀奎不仅是当时烟台著名的“洪泰商号”的创始人、心地仁厚的慈善家,而且是一位文采斐然的文人,他曾建议将当时的山名“玉皇顶”改为“毓璜顶”,并题写了“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之联。后来,刘怀奎之子刘子琇与刘凤镳双双中举,刘凤镳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毓璜顶古建筑群中,许多文字均为刘怀奎与刘凤镳题写。这些,联的作者作为刘凤镳的同僚,应该是了解的,下联很明显是借典故称颂所称刘家在文德方面的造诣。

此联“文革”中被破坏后,一直被我们遗忘。年,解焕新先生在文章《两位大总统所城留墨宝》中首次提到门上残存的部分联文;后经过芝罘区楹联家协会多方研究,在刘氏后人刘正中老先生、解焕新先生和众多书法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年初秋恢复全貌。

(孙慧铭蔡红柳)

孙慧铭

烟台奇山所城刘氏支祠联记

年,解焕新老师的一篇名为《两位大总统所城留墨宝》的文章在《烟台晚报》发表后,徐世昌曾为烟台奇山所城刘氏支祠题联的事始为人知。

关于徐世昌题写的这副对联,解老师在文中说:“在所城里刘氏宗祠黑漆漆的大门上,刻有一副字体敦厚遒劲的对联,上联隐约可辨‘白水寻源护系?金衍’,下联第一个字是‘青’,其它的则模糊不清……”文中提到的的这座刘氏宗祠,位于烟台所城南门里大街4号,实为“刘家支祠”,堂号“燕喜堂”,建于清末。据奇山所城刘氏二十世孙、毓璜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正中先生介绍,所城里先后建有一座“刘氏宗祠”和两座“刘氏支祠”,而这座支祠是在时称“烟台商界八大家”之一的“洪泰号”的创办者刘怀奎去世后,由他的四子刘子琇倡导,与五个兄弟一起建造而成。刘子琇,名麟瑞,光绪十九年(年)捐纳为监生,参加乡试而中举。后受职于广东省,曾任地方知州、知府和士敏土道道员等职,创办粤东士敏土厂。据称,祠堂建好后,刘子琇的五弟、民国时曾任热河财*厅厅长的刘凤镳请当时同朝为官、后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题写了这副祠堂联,并阳刻于大门上。此联于年在“破四旧”中被破坏,只残留模糊字痕。岁月沧桑中,许多的记忆被湮没,甚至就连当年迫于时态亲手刨去对联、并一直居住于此的刘凤镳之孙刘正中先生也记不清联语的完整内容了,以至于如今各种相关文章多引用解焕新老师文中所提到的残联资料。时至年,烟台市芝罘区楹联家协会“寻找烟台古联”活动启动,此联也纳入收集范围,并引起了协会主席蔡红柳老师的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