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ldquo玩了一 [复制链接]

1#
民国诗人卞之琳写过一首诗很出名,叫《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桥上的人也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无意,写诗人有情。据传,卞之琳这首诗是为张充和所作。张充和其人,恬淡自如,一生率性,有人将她称作“民国最后的闺秀”。可张充和与传统“闺秀”大不相同。她的字遒劲,干脆,被人评价像男人写的字。她交友也更注重对方的学问,朋友多是文坛大家,如沈尹默、胡适、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张充和书法正如晚年她向自己的学生吐槽别人称她为“女书法家”,“写字就写字,分什么男的女的?”她一生豪爽大方,对人毫不吝啬,常常将自己的收藏慷慨赠人。一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是她人生的最好注脚。如果要给民国的文化大佬们的实力值排个榜,不该缺了张充和的名字。01民国的合肥四姐妹,张充和是四妹。叶圣陶这个大迷弟还曾给张家四姐妹做过宣传:“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过得很幸福。”张充和的人生,比其余三个姐姐多了一份“独”。母亲陆英在生她之前一直希望是个儿子,生下张充和,母亲心神俱疲,抱着女儿痛哭。叔祖母识修当时膝下无出,见陆英抚养孩子辛苦,提出抱养张充和。幼年张充和张充和长到4岁时,家里人拿她打趣,问她是谁生的,她一口认定自己是祖母生的。看见别人笑得稀奇,她心里纳闷,“天下孩子不都是祖母生的么?”毕竟母亲只是张充和心里遥远的神话,从不曾参与她的成长。年,母亲陆英因拔牙感染去世,她的母亲也是奇女子,人生节奏短而铿锵,一共生了14个孩子,去世时才36岁。祖母当日抱着她哭,说她“没有妈妈了。”但年幼的张充和还不理解母亲去世对她的意义。02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一生向佛,很有见识,对充和的培养也不是小家碧玉式的“闺秀”格调。后来学者余英时说她的文化造诣,离不开祖母的培育:“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书香门第’,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祖母为了她的教育,豪掷重金。她的私塾老师是考古学家朱谟钦,一月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工人全年的用度。教她吟诗填词的是六安有名的举人左先生。朱谟钦增长了张充和的眼界,他会把最新考古出来的字帖拓本拿给张充和,让年幼的她对着研习。张充和临摹北魏张玄墓志对于少年人来说,读书是清苦的事,需要耐得住性子。张充和每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除去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其余时候都跟着老师读书、写字,十天休息半天,一读就是十年。早上不愿去念书的她,就算哭泣,也会被祖母拉着,一步一步送进课堂。年幼的她无聊时瞥见梧桐上结满的累累桐子,她借口小解,便溜了出去。晚上脱衣服的时候,桐子滚了一地,祖母也没有戳破,只是告诉她桐子炒熟了才能吃。“吟余改抹前春句,饭后寻思午晌茶。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砸瓶花。”她少年时代的颜色,被这种古色古香的私塾课堂勾兑成水墨色。03在宅门深锁的封闭式大院里,她的朋友屈指可数。每每被奶妈牵着走过种着梧桐树的庭院,她都会伸开手去抱一下柱子。“我有时昂着头看那光线的来源,有时撒开她的手。走过每根柱子都以一只臂膀去抱一下。大人永远同孩子是隔膜的,明明大人亦是从孩子长大的,应该多懂孩子点。可是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比一切孩子都寂寞。”玩伴是家里佣人的孩子,等到了知“尊卑”的年纪,便生分了。他送她培植好的绿梅。“我看腻了许多好花,绿梅又有什么了不起?我想要的是一束诸葛菜花,是一束紫云英,是一束蝴蝶花,为什么他不再来采一大束诸葛采的紫花来装饰我一头一身?”她想要和他叙旧,玩伴却向她下跪。“你向我磕这一个头好像坟前祭奠的头。”童年时滚烫的记忆,被无形的墙隔断。岁的时候,弥留之际的祖母将她叫到床前,让她背《史记》给自己听。祖母在她的背诵声中去世。她时刻温存的这份修养,让她以后的人生多了一根定神针。而苏州的九如巷,等待她的是另一个新天地。到了苏州后,张充和却处处不习惯。她上的是私塾,业余爱好是字帖,古籍。姐姐们学的是英语、*治,喜欢新潮的事物。张充和四姐妹她没怎么读过白话文,也不知道姐姐们谈论的文化运动是什么,更不知道当今的*治名人都有谁。新潮的世界是大漩涡,比起空灵蕴藉的古典文化,这里的一切显得太直白无序。张充和在父亲办的女子学校念书,但她觉得新潮文化不如古籍等来的有趣,充实。张充和与三姐张兆和最要好,三姐和沈从文结婚后去了北京,张充和还依然住在三姐家。在姐夫家里,常有文人来往。卞之琳当时也在北大念书,喜好文艺,和她相谈甚欢。不过,卞之琳为人内敛,张充和性子活泼,这场相遇早就写好了结局:“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05张充和当时想考北京大学,还刻意将试卷上的名字改成“张璇”。那一年阅卷人是胡适,胡适看完张充和的作文就说,“这个学生我要定了。”不过,张充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学过数学,以至于数学得了零分,在胡适的坚持下,北大破格录取“张璇”。进了北大后,胡适对张充和“打官腔”:“好好补补你的数学。”张充和在心里嘀咕:“都考上了,还补啥呢。”两年后,张充和患了肺结核,回苏州老家修养。06在休养期间,张充和接触到了更加生动的昆曲文化。父亲张武龄和大姐张元和都是戏迷,当时出入家中的都是昆曲名流。年少时熟读的戏词终于活灵活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把戏词唱出来。后来,家国动荡,抗战爆发后,张充和跟着三姐张兆和一家辗转到了昆明。姐夫沈从文推荐她在西南联大管诗词歌赋。年,张充和又去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当时她经常登台唱《刺虎》,诸多文人对她赞不绝口。张充和《刺虎》扮相汪曾祺曾言:“她的唱法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是用的她的唱法。章士钊把她比作才女蔡文姬,不过蔡文姬结局不好,最后被胡人掳去。张充和柔而不弱,心中自有格局,因此对这个赞语很是不喜。后来,张大千看完张充和的昆曲表演,做了两幅画送她。张大千画中的昆曲仕女,为张充和一幅画赞她唱戏时的身段,另一幅用水仙形容她扬起水袖时的神态。都古色生香,轻灵婉转。除了昆曲,书法也是张充和一生最爱。在重庆,她结识了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沈尹默说她字写得好,“明人学写晋人书。”性情恬淡的沈尹默,允许张充和在旁观他写字,有作品也可以前来找他指点。张充和和沈尹默夫妇张充和每日早起都会练习书法,常常一坐就是三个小时,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晚年。在重庆,她把桌子放在防空洞旁边,研习小楷,警报一响,她就迅速钻进防空洞内。当时正值动荡,但张充和依然保留自己的节奏。金岳霖将大公鸡寄存在院子里,巷子的花开得繁盛。这些细碎的美好,能看出张充和一生的处世哲学,不困于世,优哉游哉。07对于感情,张充和少了点女儿家的犹豫,十分拎得清。卞之琳对张充和的情意,外人都传为佳话,但两位主角从没通过电。张充和对卞之琳的来信见一封扔一封,以此表明心迹。在重庆,她应邀去聚餐,饭桌上其他友人有意拿她和卞之琳打趣,她觉得“粗俗不堪”,一气之下出走了十几天。张充和和卞之琳无论再温和的性子,在不爱的人面前,都会显得决绝。卞之琳爱得有多深?当张充和和语言学家傅汉思结婚后,他还表示愿意等待。多年后他暂住到张充和老家的房间,无意中翻到沈尹默给张充和批卷的几份词稿,他都默默珍藏了二十年。直到再次在美国见到她,他将词稿奉还,笑称为“合璧”。有趣的是,香港作家张曼仪编选过《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中的卞之琳年表,记载的多是有关张允和的小事。按说,这种年表,记载的应该都是作家的生平大事。他的痴,落在旁人眼中是难得,*裳曾说:“历久不衰的钟情,珍惜对方的文字留痕,千方百计地搜寻并张罗印出;对方的一颦一笑,都永远不会忘记,值得咀嚼千百遍的温馨记忆永远留在心底。这一切,都在淡淡的言语中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后来,老年的张充和才为这段感情正式正名:“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末了加了一句:"我自始至终都对他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爱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可长可短。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它显得渺小,放在情爱词典里,一辈子都说不完。在张充和的人生里,也许爱情只是她心中的一方小小天地。年,抗战结束后,她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依然住在自己的三姐家。在这里,她遇到了一生挚爱傅汉思。傅汉思是犹太裔,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张充和审美志趣都相合。张充和和傅汉思结婚照两人婚后移居国外,张充和更是将日子过成了水,一点一点归隐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年,傅汉思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请为副教授,张充和也被聘任,教授昆曲、书法课程。两人还收养了一儿一女,取名傅以元,傅以谟。张充和全家福张充和打趣自己的婚后生活,就算母亲养育八九个孩子,都没我这么辛苦。在她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做家事,一面唱曲子,而且吊嗓子,不然我哪有工夫唱,每出戏至少也是十五到三十分钟。做细点事便唱细曲子,如《牡丹亭》,若拖地板扫地便唱《刺虎》《断桥》一类曲子。”在美国,早上她会早早起床,练习书法,直到纸张用尽了或者孩子起床。诗为张充和70岁时所写因常年练习书法,张充和到老双手依然有力。张充和被人评价做事像玩,玩了一辈子,没有丧志。不忙的时候,她会种蔬菜,收拾庭院,在植物里寄托对故乡的爱恋。年6月,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岁。沈尹默评价她:“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随着她的离去,民国文化中最优雅精致的一面,也化为了纸张上的意境。张充和先生去世已有五个年头,她的一生,真名士,自风流!简介:时代漫画(民国“唯一首创讽刺和幽默画刊”,共39期,完整影印,单册呈现,还原期刊原生态。民国*治、社会、风尚、艺术窗口。漫画家摇篮,林语堂、张乐平、叶浅予、丰子恺、曹涵美等。北京大学图书馆底本。)1.资料稀缺,全国完整的仅北大图书馆存有。2.原刊复制,单册呈现,跟原刊一模一样。3.民国生活一本通,大千世界万花筒,八十多年前民国方方面面展露无遗。4.民国范民国风,旧时服饰、商品、广告、字体、街貌全纪录,今天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学研究及动漫设计、商业创意等借鉴宝库。5.随书附赠6张精美明信片。《时代漫画》于一九三四年一月在上海创刊,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因抗战终刊,共出版三十九期。是一本有“中国唯一首创讽刺和幽默画刊”之誉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聚拢了一大批当时有名的漫画家,如鲁少飞、张光宇、张正宇、曹涵美、林语堂、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苗子、丰子恺、丁聪等,是一代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宣传漫画及版画艺术,针砭时弊,推动抗战,促进社会进步。虽然仅仅推出了三十九期,但身处那样一个中西交流、古今嬗变的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漫画》保存了大量原始的细节和原始信息,如服饰、商品、广告、字体、街貌等,将上海十里洋场的时尚、繁荣、糜烂的万花筒呈现出来,能够为今日文学史、艺术史、社会学研究及动漫设计、商业创意等提供借鉴。—END—转载自

当当网编辑

采薇君图片

来源网络

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

留言评论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