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的起源是什么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1#

九月九是什么日子?相信这个问题,不用问,大多数人都知道。

重阳节

那么,稍微增加点难度,为什么要叫“重阳”呢?其实答案早已给出,它节期是多少?九月九啊。

“九”,为阳数之极,双九就是“重阳”。那照这样说,应该还有十月初十“重阴”了。

然而,事实上,“九”,不止是阳数之极,也是数之极。所以在这个说法里,阴数最大就是“八”。那八月初八是不是可以叫做“重阴节”呢?但是要成为节日,除了有明确的时间,节日的起源、习俗也必不可少。

“重阳节”的起源之一,是在先秦时期,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习惯。这就演变成后来“重阳节”。活生生地造出个节日来,没有历史,怎么也说不过去。

“重阳节”的另一个起源,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即“大火星”,其作用是古代划分季节的星宿标志。《诗经·国风·豳风》里说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流火”就是指大火星西移,人们把这作为秋来的标志。

七月流火

《夏小正》记载“九月内火”,意思是九月划分季节的大火星会消失。这时人们震惊而又惶恐。震惊是因为接下来一段时间没法计量时间。惶恐是因为火神发怒,漫长到难以忍受的寒冬即将到来。这种震惊惶恐,让人足够重视它。为它的消失,举行重大的祭典仪式。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计算方法,“火历”退出了历史舞台。“重阳”祭祀大火星的意味渐渐消亡,但因为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阴气增长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部分习俗依旧传承了下来,而且被写上了新的注释。

自此“重阳节”作为秋冬交接标志的意味更直接了。

“重阳节”九月九,《滕王阁序》里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说明时节的特点。*巢说“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说明了这时菊花开得好。孟浩然更是直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了重阳节的一个风俗——饮菊花酒。菊花这不用多说什么,重阳节本来就是九月九,预示着长长久久。而“酒”,更是让“久”上加“久”,当然会被人们所吸收。

菊花酒

与之相关的风俗还有,欣赏菊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就很欣赏菊花的风骨,重阳节赏菊就有他的功劳。

九月九时值深秋时节,秋高气爽,这时候登高,在时令上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况且秋属金,“忧”“悲”之气旺盛,登高望远,心情轻松喜悦,有助于借喜克悲,借火克金。

登高望远

与登高相联系的风俗有吃重阳糕。“高”“糕”谐音,糕这种形式自然有可取之处。作为节日食品,重阳糕最早的用处,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

重阳糕

对应了上巳节,清明节迎接春色的“踏青”,重阳节有辞别绿色的“辞青”。

九月九易逢凶,多灾多难,所以人们有在重阳节佩带茱萸来辟邪求吉的习俗。茱萸还因此还被称为“辟邪翁”。

茱萸

重阳节承载的文化传统如此厚重,你是继承人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