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首唐诗,尽显重阳节四个风俗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重阳节,重阳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被认为写重阳节最好的诗,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诗写得很朴素,但又有深度和厚度,写出了为生活奔波异乡之人的一种普遍感受。一个17岁少年,写出这么好的重阳节诗歌,真是难能可贵。

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重阳节在唐代的两个习俗:登高和插茱萸。

“重阳”这一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所以叫“重阳”。

重阳节在上古时代是以祭祀火神为主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登高的习俗。古人按照阴阳五行的认识,认为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清气,就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

除了登高,唐代重阳节还有一个习俗是插茱萸或佩带茱萸囊。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生长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它有一个雅号叫“辟邪翁”,据说,身上戴茱萸能辟邪。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流行,人们或者在头上插茱萸,或者作成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辟邪,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除了王维这首著名的重阳节诗歌,唐代另一个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有一首诗《过故人庄》反映了重阳节的另外两个习俗:赏菊和饮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赏菊风俗,人们一般认为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尤其是陶渊明以后。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在我国古代的民俗中,菊花代表长寿,魏文帝曹丕就曾经在重阳节这一天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饮菊酒也是唐代重阳节的一个重要风俗。菊花含有养生成分,菊花酒是一种药酒,具有明目醒脑的功效,而且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因此,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就有,南朝梁简文帝的诗《采菊篇》,就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说明采菊酿酒在南朝时期已经盛行,直到明清时期。

除了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之外,重阳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吃重阳糕,制醪糟,放风筝,摆重阳宴等等。不管哪一种风俗,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幸福,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节日里,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