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重阳节传说
自重阳节出现以后,大量的民间传说依附在重阳节这个载体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带领百姓登高避邪并剑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书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民间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桓景学道斩瘟魔”的民间传说。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所以后世许多人将其看作是重阳节的起源。但从发生学来看,民间传说无疑晚于民俗现象本身,因此这种起源说无疑是不正确的。此外,由于所处节令和时日比较特殊,重阳日也为道教和其他民间信仰所重视,逐渐被衍化为一些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如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和张天师的忌日,民间也相传轩辕*帝和妈祖也都是在九月九日升仙永生的,因此许多地方流行着各种重阳祭奠的主题活动,但其内容和重阳节没有多少实质上的联系。
2.重阳文学和艺术
重阳节还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重要对象。咏重阳的诗词从汉代就有,到了唐宋达到高潮。据逮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统计,在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有九日重阳诗25首,而《全唐诗》中有关节日的诗中,重阳诗数量最多,共有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卢照邻、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等都创作了大量的重阳诗(词、曲),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人们千古传唱。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改自古重阳诗词多凄凉寂寞之慨的传统,以一种与天竞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重阳诗意的新境界。除了精英之作(包括小说戏剧)之外,民间也有大量关于重阳节的歌谣、民谚、楹联、雕刻、年画等艺术形式存在。而所有这些都无愧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3.重阳的意义
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故此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在长期的发展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而这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国壮族仍把为老人祈寿祝寿看作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并且称重阳节为“祝寿节”。
重阳节的这一内涵为我们所重视和发扬。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既延续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重阳节注入了许多新的实质内容。老人节的设立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媒介,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重阳节的认识。随着一些保护和弘扬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古老的重阳节必然会为丰富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其自身也会以新的民俗形式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