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人恒定的价值观背后,必然有传统文化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虚构了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不是让我们不真实、不踏实、不切实、不现实的生活,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精神慰藉的地方,多了一个取悦灵魂的地方,多了一个主观的精神世界。——曾凡顺

曾凡顺:我谈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全文约字)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轻舟,与大家分享交流。

我叫曾凡顺,名字很简单,也很好写。

小时候我父母把我寄养到有文化的亲戚家,相当于课外辅导。

当时因为名字简单,亲戚和邻居对我还十分鄙夷,觉得取这种简单名字的父母一定没什么文化。为此我耿耿于怀。

等我后来上了中学,因为语文成绩和政治成绩特别好,当了两门课的课代表。语文课和政治课里要讲哲学,我们老师经常用哲学的理论去分析我的名字。

“判断凡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利弊和辩证的去思考”。

于是老师们都觉得,我肯定是有一个非常有文化的父母,不然怎么会跟我取这么有文化的名字。

等我后来成年以后、工作以后,因为自己的须臾不敢懈怠地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头衔。我去了大半个中国,去了十来个国家,我出版了几本书,我是专栏作者等等,包括一些社会职务。

于是更多人赋予我名字后面的文化价值元素。

就有人用禅宗的思想去诠释我的名字,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其自然万法随缘”,就是取“凡、顺”,我的名字去解释它。

我突然就发现了,一个名字价值的好坏。

名字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更多的是一个人给予名字背后的一些分量。他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们一谈到传统文化、一谈到国学,脑袋里肯定就是先入为主地去想——讲这个话题的人肯定是一个老学究,老气横秋的。没想到还挺年轻。

我特别讨厌穿正装,经常穿着破洞的裤子。因为这也是我讨厌着相的东西,也回归了我刚才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佛教《金刚经》里的一句话。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还是唐僧;有翅膀的也不见得一定是天使,还有可能是雷震子。

我原来当过语文老师,教过传统文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课程。我记得我上第一节课,跟同学们说,我说我讲传统文化,绝对不会照本宣科去枯燥地讲。

我今天的命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个命题很宏大,切入点也很宏大。

我们思考,到底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是什么?就跟《道德经》里面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才是传统文化?

现在很多人把国学、传统文化,认为是“儒释道”三家,就是儒家、道家,包括佛家的思想。

我认为,不止如此。

传统文化应该有四大基石、四大支柱:儒释道中医。

恰巧这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八卦图。

八卦图中白的地方,属于儒家,儒家是法天的,“天行健,……”,后面是什么?“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是法天的,属阳的。

黑的地方属阴的,是道家,道家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以柔制刚,是属阴的。

黑白地方,组成了一个圆圈。你说它有圆圈吗?它没有,它是黑白两个地方拼接而成,形成一个圆。

你说它没有圆圈吧,明明黑白地方组成了一个圆圈,这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也就是佛家的思想。

再看中间的八卦图,有一个曲线,那个S的线,这就是中医。中医是什么?调和阴阳。

白的地方是属阳,黑的地方属阴,中医调和阴阳,也就是中医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叫做“致中和”。

再看八卦图里面,黑中是有白的,白的地方是有黑的。我们就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所以我们经常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

你看夏天的时候,外面特别热,井水、长江水是冰凉的。你看冬天的时候特别冷,冬天的江水反而是暖和的。这些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所以中医讲,夏天的时候不能吃生冷的,为什么?

因为人体跟自然界是一样的。人体到夏天以后,阳气外越,里面脾胃就虚寒,再吃寒凉的东西,就容易伤脾胃。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样来的。

“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其实也冥冥中应和了中国治世之道,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怎么说呢?

白的一方是属儒家的,黑的一方是属道家的。也应和了这个。

男性是属阳的,是阳性、至阳至刚的。但男性有一个地方是不能过热,因为过热就容易得前列腺炎。

女性是属阴的、是至柔的,但有一个地方不能冷,冷了就容易宫寒。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医”四大基石,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四大基础、四大支撑。

也恰恰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太极八卦图,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一个集大成的标志。

有些人说传统文化很虚,不像西方文化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去印证,也不会像西方文化现代科技那样有实际的功效。

我们常说,传统文化是“无用之用”,后面还有一句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差异。

西方人好动,中国人好静。

西方人一直向外求,向外求他们就发现了光,以及光的折射。中国人好静,就把握、探索到了气,以及气的运行。

我们原来学物理,就知道光的折射是怎么来的,西方人发明的。

中医里面看到人体的气的运行,也是因为向内求。静才能够思慧、生慧;有了慧、有了定力,它向内求,才能感到气的运行。这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形,中国人讲究神。

看西方的绘画艺术里面,把人物复制的是十分清晰的。

而中国人的国画是什么?中国的国画追求的是那种神秘、那种飘渺、那种意境。这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虚构了一个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不是让我们不真实、不踏实、不切实、不现实的生活,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精神慰藉的地方,多了一个取悦灵魂的地方,多了一个主观的精神世界。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实世界跟精神世界也并非是分庭抗礼的,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两座山之间不是有凹的地方吗,凹的地方你说它到底存在吗?

你说它存在吧,明明就是两座山,中间什么都没有。你说它不存在吧,明明就形成了一个凹的地方,而且还有一个名词去定义它,叫做谷。

就像我们伸出两只手(指),做个V字形。

你说这个V字形中间有个V,对不对?你说它有没有?

你说它有吧,明明只是两根指头,是实的,中间是没有的、是虚空的。你说它没有吧,明明就构成了一个V字形,构成了一个空间实体的存在。

这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就在这虚无当中,在真真实实当中,恰恰是发挥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作用。

刚刚描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虚与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哪里,包括我们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哪里。

回到当今的现实生活,当代传统文化又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在的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各种西方的节庆,成为了年轻人追逐、追捧的一个时尚。

我们老祖宗的一些二十四节气,好多中华民族的节庆,反而被淡忘。

中华文化势微。这就是受到外来文化的一个冲击。

中国人有个特点,“重远轻近”,总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人们对现实存在的、身边周围人的成就,反而会轻视;别的(地方)传过来的文化,很重视,觉得外面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

前不久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犬之岛》,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是一个日本的动漫电影。

它是用人对动物和小孩,这种所谓的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用人性的光辉去战胜了冰冷的机器。

这是日本文化当中既有东方人文的情怀,又有西方、像美国的高科技技术的追求体现。

现在的印度电影、日本电影,充分地运用了大量的东方哲学思想在里面。反而我们中国,是一个从来没有断层的古老的文明国度,却把我们传统文化给丢弃了。

谈到电影,我也想对比一下,韩寒编剧和导演的《乘风破浪》,以及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电影。

《乘风破浪》里面提到《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韩寒想运用这些东西去抽象出一个概念,他想让这部电影作品更有深度,更有思辨性。但是,他没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去承担。简单来说,力所不逮。

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电影,他不一样。

别看周星驰好像很无厘头的,他是充分用了解构主义的手法。

解构主义是什么?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大话西游》里,他把佛祖解构掉,已经完全没有崇高性了,佛祖还被人扔在大街上去追赶等等。

所有的妖怪,前世都是因为受过挫折、受过迫害,后一世才成为妖怪。解释了因果的逻辑联系。

他用解构主义的方式,把人生的体悟、世态人情,展现给你们看。

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展现方式。

周星驰的电影很像禅宗里面说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别传”。这也就是因为他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有很多作品里,都有传统文化(的支撑)。

他曾经有部小说,里面写的一个情节:

一群人去探险,在郊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没有地方躲雨。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个小茅棚,所有人挤在那个茅棚下。风雨大作,而且很危险,经常还有雷滚下来。茅棚又小,他(们)总觉得多一个人挤着了。

他们当时就想把一个人排挤在外。采用了一个什么方式呢?他(们)说,既然风雨交加,肯定是我们当中有一个人得罪了天神,做了坏事。所以要把这个人从队伍中赶出去,我们就好了。

他们于是就订了一个游戏规则,所有人把自己头上拿一顶帽子,向空中去抛,抛洒出去。如果谁的帽子被风吹回来了,就证明这个人做了坏事,得罪了天神。你就必须从茅棚中走出来。

所有人都如法炮制这个过程,其中确实真有一个人就这么倒霉,帽子一抛洒出去就被吹回来了。所有人认定,说他得罪天神了。就把他理所当然地赶出了茅棚,让他一个人在外面,躲不了雨。结果他刚走没多远,发现一道闪电下来,把茅棚给击垮了,所有人丧命于此。

这个情节来自于哪里呢?《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里面也有这个情节:

三个人坐一个舟,也是风雨大作,船就摇摆不定了,空中出现金甲神,写了一个人的名字,所有人就认为肯定是这个人得罪了天神,就不准他在那个船上待,让他(去)旁边一个小舟,自己坐那个小舟自生自灭。那个人倒霉,没办法。他刚刚一上小舟没多久,后面船倾覆了,那两个人就淹死了。

莫言,他很多文学作品为什么有影响力、有生命力、有号召力,为什么能够直指人心、能够打动人,能做到产生共鸣?就是因为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去做支撑。

第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现在(过)年已经没有年味了,像元宵节、重阳节,更是已经没有多少人去过了。

如何去恢复传统文化?

我想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叫“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三,虚无主义的泛滥。

虚无主义在年轻一代当中是很泛滥的。

他们否认现实、否认世界、否认一些很好的东西、否认一些正能量,不相信英雄、不相信赖宁、不相信雷锋,用虚无主义的东西去做生活的指导。

第四,享乐主义的影响。

现在很多文化作品,有意识无意识、直接地间接地,就把一些追求感官的刺激、物欲,作为文学里面的一个表现形式。也是为了迎合当代一些三俗的氛围。

追求什么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口号,这些都是享乐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冲击和打击。

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

第一,加强文化的自信。

我们说,“欲信人者必先自信”。

文化体系的坚定、文化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和坚定。

我常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我常常想,我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我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身边也有很多很多人,通过一些不好的方式取得了成功。这些东西,会不会影响我的价值观的恒定?

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联想到原来上大学的时候。

有一次逛街,下了大雨,脚全部都湿透了,袜子湿透了。我要去买一双袜子。那时候很晚,店都关门了,只有路边摊,有个婆婆在卖袜子。我就买了一双。

她说你能不能多买几双,我说为什么呢,我就是换一下,以后也不穿了,又是一次性的。她说她以前跟(着)她老伴,她老伴有退休金,她老伴走了,她一个人完全没有经济收入了。

我当时就发了个微博,我微博是加V的,当时有一万多的粉丝。很多人看到了(微博)以后,他(们)也去看一下,也给予她一定的帮助。

我当时就在想,假如我是一个政府高官,如果从政策的角度,从源头上减少弱势群体的产生,是不是切实帮助到她?

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很有钱,随随便便拿个一万、十万块钱,能够切实地拔苦与善。

假如我是个文化名人,很有号召力,我在微博上一发表,很多人就蜂拥而至去帮助她,是不是也能切实帮助她?

名利是完成事业的工具。但很多人,就在追求工具的时候,忘记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了。

我就坚定一个,我要不断地在各个层面上去努力、去锻炼,全方面的提高自己。让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所建树,都有所能力。我才能够做到“参天尽物、利用厚生”。

我有一个恒定的价值体系以后,我就知道,有些东西不是我追求的,有些社会上浮躁的价值观影响不了我。

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当代是有价值、有作用的。

前不久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相信大家很多人看到。我写了一点东西,正好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也让我坚信中华传统文化能给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给养。

这部电影刚开始是以具象的文化符号“剪纸“,去烘托出墨西哥独特的传统文化,亡灵节的气氛。

墨西哥的剪纸在当地是亡灵节的标配之一,用来围绕祭坛,也可以挂在树上,寓意风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具象比类的手法,其实中华文化里面也常用。我们说“风烛残年、人死如灯灭、命若悬丝、摇摇欲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跟里面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影片里面亡灵之地还有一个神兽,让人觉得很惊奇,叫做爱波瑞吉(Alebrijie),它是亡灵世界的引路者,其实就是一个无毛犬。

我们《山海经》里面描述了很多神兽,包括我们说的金毛犼,金毛犼也有一些通灵的功能,它其实跟电影里面的无毛犬也是一样的。

中华文化如何去传播,文化输出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到日本的文字,也是用了我们汉文的一些符号,一个就是草书,一个就是我们偏旁部首,组合起来,形成的日文。

泱泱中华,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唯我无双。

就像《楚辞·涉江》里面所提到的,“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第二,我们要如何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辩证的去继承。

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应该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摒弃消极的因素,继承积极的因素。

有鉴别地加以对比,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命。

再一个就是我们要创造性的转化。

创造性的转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把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大众化、本土化。

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去体现它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很多香港电影,就让我们一代人对香港很向往,对香港的一些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很了解,就是靠香港电影。

第二个就是,既立足国情,也要放眼世界。

吸取世界一切文明有益的成果,变成我们传统文化。

我们的包容性很强,才能吸收更多,才能成为我们的文化。

最后,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历史的虚无主义。

现在有两种不好的文化思潮,第一个就是对传统文化盲从盲信,第二个就是对它的盲目排斥,所谓的历史的虚无主义。

对传统文化,不能迷信,要正信,要自信。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完全把传统文化奉为圭臬。

我们更不能把中华民族的一些民族性传统东西,贬得一无是处。

我们如何去辩证、去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老枝发新芽,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当中、在新的文明交织中熠熠生辉。

拉拉杂杂讲了很多,耽误大家时间了,谢谢大家。

(.8.25武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