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节的小众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1#

.10.14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重阳节#

重阳节,我国古老流传的传统节日之一,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约两千多年的历史。

屈原在《远游》里写道: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意思就是:积集九重阳气进入帝宫,探访旬始星参观清都天庭。

在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代节日。

因为在远古时期便形成的《易经》中,“九”为阳数,阳数相重故曰“重阳”。所以一开始,“重阳”仅仅只是指代“重九”这一天。

九九归一,一元肇始,古人认为这一天万象更新,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所以屈原会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这样的想法。

那我们已知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就可以推断关于“重阳”的记载起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赵孟书屈原《远游》

从“重阳”到“重阳节”,中间经历了朝代的更迭。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是在唐代。从春秋到唐朝,斗转星移之间,各朝各代、各地各方的文化不断地被历史的双手挤压、搓揉,终于呈现出现在杂糅着多种人文风情的“重阳节”风俗。

当我们说到“重阳节”的风俗,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登高、赏菊、插茱萸。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便记载道: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此便可窥见,在唐朝时期,“重阳节”的节日风俗。

这里的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个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里面也有记载:

“风土记曰: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簪,避恶气而御初寒。”

关于登高风俗的由来,之前我们有讲到过古人的自然崇拜(戳这里回顾原文你知道吗?中秋节是由这个节日演变而来的),其中就包括了山岳崇拜,所以先民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重阳”处于深秋时期,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适合极目远眺。

赏菊,就不用多解释了(陶渊明也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了),这个时节菊花正是迎寒怒放的时候,而且菊花本身素雅、淡泊,符合国人自古温良的性格。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除了以上这三个常见的“重阳节”风俗,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习俗,比如:敬老、吃女儿糕、放纸鸢等等。

首先讲讲“敬老”,“九九”在汉字同音“久久”,寓意长长久久,而且民间认为活到九十九也是一个非常幸运且长寿的事情。

之前我们讲过“秋分”是我国古代敬老文化的重要节点(戳这里回顾原文秋分习俗知多少之“候南极”),但因为近代人赋予了“九九重阳”以新的定义。

于是人们便把“重阳节”也叫作“敬老节,以表达对家中老人的敬爱,期盼长辈能够平安长寿,和家人长长久久地生活下去。

其次我们简单讲一下“女儿糕”。

之前在“妇女节”那一期有提到过,“重阳节”在古代是“女儿节”。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到娘家吃女儿糕,和父母团聚。

具体细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戳本句回顾原文我国的妇女节古已有之,且一年有四次。

最后讲讲“放纸鸢”。

纸鸢:风筝。

在我们的印象中,风筝就应该出现在莺歌燕舞的春天里,和煦的春风裹挟着花香,缓缓地将纸鸢送到天上。

但其实,秋天也可以放风筝。

之前我在“清明”的那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戳这里回顾原文清明节除了祭扫,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古人认为“放风筝”是“放放晦气”。看着晦气越来越远,直到变成小点看不见,心里便觉得晦气烟消云散了。

秋日的天空往往碧空如洗,再加上秋风习习地吹,便成为放风筝的绝佳好天气,所以人们会有在重阳放纸鸢的习俗。

当代社会,内卷一层一层又一层,压力好像一座的大山,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又好似一场梦魇,让人感到恐惧却又虚幻无形。

总想要挣脱困境,想要成功,想要特立独行,想要成为王小波书里那只不一样的猪。

你我都知,完完全全的挣脱其实是很难的,那就不妨先做一只秋天的风筝吧。

挣脱束缚的第一项,不是背道而驰,而是打破常规。

只要自己愿意,任何起风的日子,都可以“送我上青云”。

《远游》

该诗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此诗主要写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绝句。该抒情小诗写法朴素,但对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的表达极具厚度和高度。

《易经》

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本书选明高濂撰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之《四时调摄笺》部分,讲述四季养生知识。《遵生八笺》撰写于公元年。二十卷。

查阅更多电子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