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宋古人如何过秋分古画中看祭月赏菊庆 [复制链接]

1#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9月23日进入秋分节气,迎来秋高气爽,大地丰收的*金时节。秋分一到,“丰收节”“重阳节”就接踵而至,欢乐丰富的庆祝活动拉开大幕,也让人不禁遥想,古人又是如何过秋分?与我们今天的民俗活动差别大不大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邀请我国民族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带领大家看古画,品二十四节气,从历代绘画、年画里探寻古人们的秋分生活景象。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们古人的历法,指导着人们顺时生产生活。”宋兆麟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秋分在阴历八月二十八日,斗指已为秋分。相当于阳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太阳到达*经°开始。

《春秋繁露》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群芳谱》载:“到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秋分和春分一样也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一天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平分了昼夜。二是秋分居于秋季90天之半,平分了秋季。从此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短夜长。

“在秋分这个节气,人最明显的感受是天气变冷了。”宋兆麟讲述,从秋分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秋收、秋耕和秋种的“三秋”工作。

图片摘自《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出版社供图)

农谚里的秋收欢庆丰收的节日

所谓秋收,《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而节气里的大量农谚,更展现了古人跟随节气开展农事的智慧,在宋兆麟看来有着极高的价值,“应该集结为书”。比如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之说,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古籍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中还有一幅古人种麦的图画。“秋分麦入土”,东北、华北地区的人们在收割秋作物的同时,往往会根据气候、纬度、地形等先后播种小麦。西南地区的秋收,则是“九月白露又秋分,收稻再把麦田耕”的景象。农谚又说:“秋雨连绵绵,全手不见半。”为避免因为秋雨耽误了秋收,人们还会抢晴收晒,排水防溃,把三秋工作做好。

图片摘自《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出版社供图)

在今天,秋分秋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每年的秋分已被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多样的活动来欢庆农民们的丰收,展现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也带领更多的人们走进时光深处,体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二十四节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相当科学。至今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种地吃饭都会运用到节气的知识。在城市里,过节气的氛围可能会淡一些,但总会有人想起,当这个节气到来时,我应当吃些什么,有哪些习俗活动。”宋兆麟表示,节气里包含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节庆、*历,所以能够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让人们用到今天。而节气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能从历代古画中得见,让我们可以生动地看见古人是如何过秋分。

二十四节气古画之秋分宋兆麟收藏摄影/林聿

古画里的秋分唐代民俗趣味多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中秋节就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记者在宋兆麟家中,看到了一组他所收藏的二十四节气古画。据宋兆麟鉴定,此套古画所描绘的是唐朝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少数民族如何过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在题为“秋分节气”的画面中,就有古人在秋分节气祭拜月亮的习俗反映,还有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奏乐舞蹈的欢乐场景。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也流传着“竖蛋”这项趣味民俗,人们乐此不疲地做着“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二十四节气古画之春分(局部)宋兆麟收藏摄影/林聿

古人是怎么玩“竖蛋”?从宋兆麟收藏的这套二十四节气古画之春分图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几个古代的孩子坐在桌前,神情专注地玩“竖蛋”游戏的景象,身旁还有大人们饶有趣味在围观。可以想见,秋分“竖蛋”的玩法其实也一样。

“从画面中人物的服装、发型,他们所进行的民俗活动,以及展现的食物、器物等,可以联想到,在唐代二十四节气民俗已经大致形成,和我们今天所过的节气习俗是差不多的,并且二十四节气在唐代已经被当时的很多民族所使用。”宋兆麟说。

作为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几十年来几乎走遍了全中国的边疆,在深入民族考古工作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二十四节气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广泛运用,“有的少数民族虽然没有文字,就通过一些谚语,一代代的人口头传承,二十四节气在那里是‘活着的’在使用。”他表示,尽管因为地域温差,南北方的节气表现不完全一样,但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信任是一样的。

图片摘自《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出版社供图)

秋分里的重阳节历代文人爱赏菊

秋分过后,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时天朗气清,菊花盛开,孝亲敬老是此节传承至今的重要主题,登高、秋游、插茱萸、赏菊是此时的主要活动。

登高之俗始于西汉,晋葛洪《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来源极为古老,《西京杂记》卷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人们把茱萸视为药物,在头上插茱萸、室内悬挂茱萸可避疫;在房前屋后种茱萸也有“除患害”之效。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明唐代重阳节已盛行插茱萸之俗。

图片摘自《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出版社供图)

在古代,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因为“高”与“糕”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娱乐活动有围猎、射柳、放风筝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可见,唐代诗人有过重阳节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其淡雅的风姿使人倾倒,也被赋予清寒傲雪的品格,历代文人对赏菊多有记载。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痴,他的《九月闲居》诗序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还能用来做成重阳节里的菊花酒。《太清诸草木方》云:“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由此可以看出,赏菊的同时,人们浸泡菊花酒而饮,希望能延年益寿。

图片摘自《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出版社供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宋兆麟看来,秋分节气美好无限,而更欣慰的是大众对于节气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