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诗课例张玉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复制链接]

1#
北京手足癣专业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93664.html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读准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古诗的韵味,读懂古诗的诗意。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悟中国人和中国节。

教具准备: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孩子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老师吗?(帅、俊)

2.难度升级,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吗?(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你们真是太有才了!

3.难度再升级,孩子们敢挑战吗?用一句诗来形容!孩子们面面相觑,张老师适时出示“人”和“节”,并板书。

4.寻找古诗中的中国节。

(1)张老师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问孩子:诗中描绘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张老师再追问:这是个什么样的春节呢?(热闹)。

(2)张老师再出示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问孩子: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节日呢?(七夕)。张老师再追问:那是个什么样的七夕啊?(烂漫)。

(3)张老师又出示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孩子:这首诗写的又是哪个节日?(中秋)。张老师再追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中秋呢?(愁)。

二、新课呈现

1.张老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孩子: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九月九日)。哦,你是从时间看出来的,九月九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九”极阳极阴之数,重阳又叫重九。

2.你还从哪看出来的?(重阳节习俗:登高)。除了登高还可以登哪里?(登楼)。张老师再补充:登塔。

3.重阳节除了有登高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插茱萸)。

(1)认识植物茱萸:孩子们,你们知道茱萸吗?为什么人们在重阳节这天要插茱萸?

(2)孩子们一起大声地喊出它的名字“茱萸”。张老师再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对茱萸有具体的了解。

(3)张老师读茱萸的资料,让孩子们做一做插茱萸、戴香囊的动作。

三、精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正确、流利)。孩子读完张老师做评价:把古诗的节奏读好,古诗的韵味也就读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大概知道了。

2.指名读诗题,并试着读好诗题的停顿。孩子读完后张老师说:我听明白了,你们听懂了吗?再请读诗题那名同学解释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相机解释诗题。重点理解“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的东边。

3.师生共同读古诗。师读前四字,生读后四字。

4.齐读。

5.孩子自由按节奏读古诗,并说一说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重阳节?指名交流。(孤单、寂寞、伤心)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古诗读一读,你们一定能读出更多的韵味。(齐读古诗)教师评:聪明的小朋友一点就会。

7.重阳节真的是这样一个节日吗?(孤单、寂寞)说一说你知道的重阳节。指名说,教师出示图片(登高、饮酒、赏菊花、插茱萸)相机补充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8.看图片理解填空。重阳节原本是个盛大的节日。那一天人们登高、饮酒、赏菊花、插茱萸、美好极了。师总结:像这样一个盛大美好的节日,就可以用古诗里的一个词来形容“佳节”,并板书。重阳节时至今日还很盛行。

9.教师出示《重阳歌》,指名读。教师指导:诗的韵味来自诗的节奏。齐读。原来重阳节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为什么王维笔下的重阳节是这样的呢?一点也不美好,孩子们不着急,静下心来找一找诗中那个字让你品出来了?指名说。

10.诗人讲究炼字,为什么连用两个“异”,是想不出其他字了吗?(加倍的孤独寂寞)所以思念也加“倍”。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行诗句。教师评价:读诗不能平均用力,要有轻有重。

11.师伴乐讲述王维生平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相机有感情的朗读一、二句诗。此时王维17岁身在长安,长安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再看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相机出示王维同时期写的诗《少年行》,两首诗对比,你又有什么疑问?

12.王维有那么多的朋友,为什么重阳节还那么孤独?(无法和家人在一起)相机指导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每逢佳节”“倍”创设情境,出示不同节日,引读诗句。

13.中国人过节不是吃好、喝好、玩好,而是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教师适时板书“佳节”和“家人”。

14.王维的家人也在诗中,出示三、四行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在干什么?发现少一人。其实,此时王维的家人也在思念王维。王维对家人的思念,家人对王维的牵挂,双倍的思念。教师出示“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倍的凄凉。

四、小结

1.教师出示马思聪《思乡情》。

2.配乐齐读全诗。

课堂教学评析及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学习这首诗,教师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这对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通过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办,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后,当学生完成初读感悟和复读解意后,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适当的进行了引导。比如:教师问学生通过读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时,对于一些学生理解的有偏差或者不准确的,教师及时的进行了引导。还有教师通过对诗题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用不同语气读诗题来回答,既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对不同词语加重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我觉得十分新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

本节课教师也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对古诗进行正音和解意,还有在检查学生复读解意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提问不明白的词语自己回答,都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今天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反复朗读、吟诵中有所感悟。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到的。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教师在处理时很巧妙地通过讲述王维年少时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另外,教师还通过让学生在诗中寻找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最后,教师通过传授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吧:读好古诗的节奏就能读出古诗的韵味,也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在自己试着读一读,品味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读,这又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从教学过程看,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得很好,并按要求按时完成、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也都有板有眼,比较扎实。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和谐,相得益彰。

通过聆听本节课,我受益匪浅。首先,我知道了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其次,要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再次,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要和谐互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