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出身显贵,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天资过人。他会的东西太多,除诗歌之外,还擅长书法、绘画、音律。有人评价王维的诗有佛相。他颇具慧根,以自然去感受,水穷云尽,周而复始。诗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起王维的诗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苏轼则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壹《少年行四首·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十几岁的时候,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都城长安。不久,就凭借一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惊艳四座。加之他出身显赫,诗文,绘画,音律样样精通,很快便在长安城崭露头角。诗中的美酒、游侠、骏马、高楼,无不洋溢着少年的意气风发,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顺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他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山西人,他在这首诗里提到的“山东”,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东边”,也就是他的老家山西。贰《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在玉真公主的力荐下,二十一岁的王维顺利中举,成为当年的状元。中举后,王维被安排了一个“太乐丞”的职务。但在一次皇族子弟的权位斗争中,王维无辜受牵连,被贬至山东济州一个小城。官场险恶,二十出头的王维还涉世未深,洞察不到这背后复杂的权利游戏。昨日还无限风光,春风得意,一夜过去,王维就风尘仆仆赶往济州做一个小小的司仓参军。我曾拥有的一切,转眼就飘散如烟。公元年,玄宗大赦天下。王维回到长安后,仕途却仍无起色。他心头黯淡,干脆回家陪伴妻子。而立之年,没想到妻子难产而死,腹中胎儿也未能保住。10年之间,先是失官,再是失爱、失子,对于人生无常,王维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就在王维整日写诗、绘画自娱、对仕途不再抱期望的时候,他非常尊敬的张九龄当上了宰相。王维的入世之心到底只是短暂沉睡,年近四十的他给张九龄上书明志,表示自己愿意追随他,开拓出一片盛世气象。张九龄看罢,当即任命王维做了右拾遗,官阶为八品。他也没辜负张九龄的期望,一路升官做到了正五品。然而,悲剧再次重演。三年后,李林甫上台,很快将张九龄给排挤走了,而王维则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公元年,王维满怀悲忧行至大漠,人生的飘零感与长河落日相互交融,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使至塞上》。《红楼梦》里,香菱读了《王摩诘全集》,只道:“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叁《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公元年,王维已经四十岁。历经20载的沉浮之后,他也不再是当初写游侠诗句的翩翩少年。一切关于时局的悲愤都化为乌有,他看山看水看花看鸟,仿佛过眼之事皆为浮云,清风一吹又复皓月当空。辋川,是他安放灵魂的居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他与人生际遇的相视一笑。谁说只有声色犬马觥筹交错才是快意人生?独处和禅定的快乐,看透事相的智慧,淡泊名利的潇洒,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亲身体验过呢?随性而走,乘兴而行。在山水之间,陶冶心性,偶有同道之人,自可谈笑风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母亲去世后,王维每日吃斋念佛,过的是十分素俭的生活。那之后,他的诗歌里,也常常出现空寂的意境、幽禅和冥想。他写下的诗文,都是《竹里馆》这种淡泊、自在、宁静的风格。诗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与竹林、明月本身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安史之乱后,年近六旬的王维非但没有被定罪,还稳步升官,一直做到了尚书右丞。但于内心,他不再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开始将目光投向山水深处。如泼墨一般,他将自己的灵魂洒进了山间、水处,借此解除生而为人的欲念和困惑,从清净中得到超脱。王维的一生很特别,青年时期顺风顺水,中年时期穷山恶水,晚年时期风轻云淡。他胸怀济世,又渴望隐逸。在这二者之间,他努力寻求平衡,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