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唯一一个被设为节日的节气,是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才逐渐形成的。
上巳是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巳代表着福祉、去除不详、子嗣等多重美好含义。
上巳祈福活动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每到三月上巳日,人们聚集在水边,进行招魂续魂等一些祭祀活动,还可以用香熏草药在水边沐浴。
《论语》当中“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春秋时期三月上巳日的民间风俗,春暖花开的大好时节,在水边洗去一冬的积垢,也消除了晦气和灾难;
三月上巳日求子嗣的,会在水中放入大枣和鸡蛋,称为“临水浮卵”。鸡蛋不用说了,枣子是一种繁殖能力强、易成活、种植区域广泛的植物,是古代食物来源之一,同样代表古人追求多子多福的心理。后来这个习俗演变为曲水流觞,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曲水流觞)
汉代开始,三月上巳日庆祝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宴会、郊游踏青等内容;到了魏晋时期已经固定三月初三为上巳节,逐渐从一个带有一定宗教祭祀性质的活动转变为娱乐和文化为主的群众性节日。
三月初三春暖花开,经历了一个冬天严寒的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离开家门感受春的气息。于是,三月初三成为文人聚会的最佳时间之一,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聚会——东晋兰亭集会就是在三月初三举行,王羲之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唐代的三月初三文人们也在曲江池畔聚会,并逐渐成为庆祝科举考试的活动,新科进士们在一起游宴曲江,然后赴大雁塔登高,在塔壁上题诗留念,形成了系列节目。唐诗当中还有大量以三月三、上巳为题目的应制诗,就是皇帝宴会要求参加者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这些文人的一种荣誉。
宋代开始三月初三的文化氛围逐渐淡薄,到了南宋更甚,已经没有什么有名气的文人聚会记载了,更不用说之后的元明清了。并且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逐渐为寒食和清明取代,其原始的祭祀祈福意义融入清明节,成为一个消失了的节日,现在只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能找到三月三的影子。
寒食节是指的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最早的起源专家们也没有定论,比较普通的看法是起源于周朝时期的禁火制度。
禁火制度是为了根据时节不同更换新火,“四时变火,以救时疫”。这个说法在典籍中有记载,但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无从考证,我个人分析是上古时期负责祭祀的人与取火的人应该是一个群体,为了体现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为这个行为增加了这种内涵。现代人知道新火、旧火没区别,但直到魏晋南北朝还一直有人认为火种保存时间长了也会变质,四时变火成为皇帝和大户人家专有的习俗。
皇帝会在宫中钻木取火,并作为一种赏赐分发给大臣和皇室成员,“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这种情形的写照。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自己钻木取火了。
到了东汉,在北方地区寒食节中又增加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内涵,一般是禁火寒食三日(山西介子推的故乡禁火寒食一月)。由于这种习俗对人身体有害,“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因此从魏晋到南北朝,朝廷是禁止这种行为的;
到了唐代,官方规定寒食当日加上前后各一日为寒食节,而且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往往是清明,两个节日连在一起,就又多了一些到先人墓地祭扫、烧纸钱的活动。
就如现代人把所有的节日都变成大采购一样,思想活跃的唐人能够把任何节日都变成娱乐性节日,唐代的寒食节又增加了植树、踏青、郊游宴乐的内容,秋千、蹴鞠、斗鸡等娱乐活动也很受欢迎。
盛唐开元末期,唐玄宗曾对寒食节给先人扫墓加上宴游的行为表示不满,下诏书禁止这种行为,但明显没有取得效果。当时是盛唐顶峰,民间已经形成的风气想靠行政命令手段去禁止太困难了。
到了中唐德宗时期,规定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寒食节当天及前后各三天为寒食清明假期,是中晚唐冬至、元日(春节)、寒食清明三个七天黄金周长假之一,也成为了后世清明节的雏形。
宋朝时期,寒食清明节仍然是与冬至、元日并列的三大节日之一,开始只是北方地区流行,后来南宋时期把这种风俗带到了江南,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除了三天禁火寒食和扫墓之外,郊游踏青宴乐的风气更加浓厚,毕竟七天假期,有一天陪伴先人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六天可以自由休息和玩乐。
寒食节禁火习俗一直保留到南宋,后来逐渐取消,估计是实在没有必要或者是因为在南方缺乏基础。(也有说法是元代官方禁止禁火,才造成了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取消。)
清明原来只是一个与农事有关的节气,是寒食节之后一天或者两天。
清明之后天气回暖、雨水增多,“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正是开始春耕播种的好时节,这种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节气一直受到官方、民间的重视。
但正因为此,唐代以前的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没有加入节日的概念。从唐代开始,融合了时间接近的上巳节、寒食节,各种传统习俗得到了统一,节日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娱乐化,相当于清明节把上巳节、寒食节都包含在内了。
清明节有个明显的习俗是门前插柳,“插遍门前杨柳,又是清明时候”,这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的习俗,到了宋代最为盛行,大户人家有的把面点做成燕子形状挂在柳枝上,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东京汴梁清明节时的繁华、热闹场景。估计是场景限制,图中只表现了娱乐繁华的一面,清明节祭扫先人坟墓的内容在图中并未体现,而水边沐浴等上巳节的传统逐渐消失,更是没有必要在图中体现了。
总之,上巳、寒食、清明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民俗节日,其中上巳、寒食带有祭祀类性质,清明更多的是代表着农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三个时间相近的节日逐渐融合,并演变成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的统一内涵,名称也最后统一为清明节,范围也从北到南扩展到整个中原,这才有了我们现代的清明节。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