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一段历史,
欢迎来到轻史阁。
今日重阳,阁主为大家送上一首词,
来自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
这首词写于公元年,
字里行间,藏着诗人的铮铮铁骨,
更藏着南宋最强皇帝的憋屈与挣扎。
它就是《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范成大像
开头两句,新闻五要素交代了四个,
时间:九九重阳节当天;
地点:旧京,即今天的北京;
人物:汉家使节,即范成大;
事件:不远万里,出使金国。
至于为什么出使?
这话要从年说起。
1、“南宋最强皇帝”上位
公元年6月,宋孝宗赵昚登基。
赵昚原名赵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6岁时,他被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选中,养在宫中,之后改名赵瑗。
赵构嘛,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坚定的媾和派。
通过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议,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偏安江南20年的和平。
年,金朝新皇帝完颜亮上位,企图一统天下,宋金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年,赵瑗33岁,惶恐不安的赵构正式立了他为皇子,重新赐名赵玮。
年9月,完颜亮统兵六十万,分四路南下。
赵构曾提出“欲散百官,浮海避敌”以试探宰执,遭到大臣的坚决反对,于是决定亲征。
10月金朝后院失火,被毛主席称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虞允文,趁机在采石矶成功狙击渡江金军,
完颜亮不肯面对现实,强令士兵从瓜洲渡江,死于兵变。
今日采石矶
年2月,赵构从建康返回临安,决定禅位给建王赵玮。
5月28日,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6月10日,赵昚正式登基,次年改年隆兴。
赵昚是难得的主战派,对内积极整顿吏治,对外锐意收复中原,被誉为“南宋最强皇帝”。后世赞其曰:
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2、收复中原之梦再破碎
上位的第二个月,赵昚就开始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先是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然后为岳飞冤狱平反,
一开始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
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后来不仅颁发正式文告,追复岳飞身份,还把田宅都还给了岳家后人。
隆兴元年四月,南宋不宣而战。
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率八万精兵,展开隆兴北伐。
当时的金军屯兵安徽灵璧,北伐军就从这里开始,一个月内接连收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
北伐军旗开得胜,但大好形势却因将帅不和而失利。
主帅张浚当时已被废黜20年,统率军队本就吃力,手下两路主将李显忠和邵宏渊又不和,处处掣肘。
李显忠手持长斧,是一员难得的猛将。
而邵宏渊为人争强好胜,心胸狭隘。
李显忠的仗打得顺风顺水时,他却久攻虹县不下。
李显忠乘胜进攻宿州时,他按兵不动,城破了才进去抢功。
李显忠因战功升职,邵宏渊却不愿意接受领导。
张浚作为主帅,却迁就邵宏渊的无理要求,导致他有恃无恐。
赵构夸张浚“孜孜为国”、“有才而能办事”,赵昚说“倚公如长城”,
然而由此事可见,他这统兵才能也实在堪忧。
难怪朱熹评价他:
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至于张浚的识人之能,这里必须提一个人。
那就是率50余人奇袭几万人的敌营,从金军营帐擒拿叛徒的猛人辛弃疾。
一心抗金的辛弃疾,此时刚被赵构征召不久,正是心热之时。
赵昚发动北伐、复仇雪耻的锐气,让辛弃疾大为感动。
他激动地给张浚献上分兵攻金人之策后,却如泥牛入海。
一心报国的年轻人,因为“归正人”的身份被排斥,辗转各地做了八九年的通判,给知府、知州打下手。
回归正题。
后来金兵十万大军压境,李显忠奋力苦战,有恃无恐的邵宏渊还在旁边说风凉话:
这大热天的,摇着扇子还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呢!
当天夜里,邵宏渊部下周宏制造谣言,假称金军来攻,宋军不战自溃。
李显忠再努力,也拦不住败局,大军一路被追回到淮河边。
这场战争被称为“符离之败”。
这场大败仗给了赵昚当头一棒,犹豫了半年,他决定议和。
金军开的条件太高,双方打打谈谈两年,主战派与主和派轮番上场,熬死了张浚,丢了两淮阵地,最终还是签订了“隆兴和议”。
金朝做出的让步是:皇帝不再称臣,“岁贡”改为“岁币”。
南宋做出的让步是:放弃采石之战后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
然而南宋还是要向金朝称“叔侄”关系,每年奉上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3、宋孝宗的出使计划
在这次和议中,留下了一个“小”BUG。
公元年,金国派完颜仲出使南宋。
递交国书时,赵昚派合门使去接国书,完颜仲大怒。
金人认为,应该沿袭20多年前“绍兴和议”时的规定:
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
什么意思呢?
就是金使递交国书时,皇帝必须离开龙椅迎接。
好家伙,真是奇耻大辱!
完颜仲怒了,赵昚也怒了。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当时离丞相只有一步之遥的参知政事虞允文,
因主张要杀完颜仲,又受宰相受贿之事牵连,被弹劾去职。
五年之后,才有机会再登宰相之位。
年,虞允文重新回到朝堂,
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他一边积极准备北伐的军力物力,
另一方面也给赵昚提了个建议:
派使臣去金国,修改隆兴和约部分条款。
目的有两个:
一是归还皇陵,二是更改受书礼。
派谁去呢?
虞允文推荐了两个人,李焘和范成大。
李焘擅于学术研究,一生撰写了50多部书,还以40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他和范成大、杨万里、洪适等人都是被虞允文看重的贤良之士,但生平胆小,他对虞允文说:
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
确实,这事儿很危险。
谁都知道,弱国无外交啊!
出使敌对国,还要“挑战”更改已经签订的协议,
不仅有可能被扣押、被杀害,甚至可能重新引发战争。
李焘不敢去,范成大却豪气干云,慨然应允。
4、“宋代苏武”慷慨抗节
范成大出生于靖康之变那一年,
4岁时亲历“平江屠城”,跟着父母逃亡。
他又自幼聪慧,立志读书报国,
12岁便遍读经史,18岁在应试献赋颂中名列前茅。
五月,范成大从临安出发,路途之中秘密草拟奏章。
在金国朝堂之上,范成大呈上国书,
一番恭维之词,捧得金世宗飘飘然。
君臣正醉心聆听时,他突然又从腰间抽出奏章,说道:
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直接否定了“惯例”,要求重新商议受书礼。
金世宗大吃一惊,忍不住自我怀疑,说道:
这难道是献书的地方?
皇帝表示你别跪了,站起来我慢慢考虑,
范成大却表示,不接奏章势不起立。
左右群臣用笏板抽打范成大,想逼他站起来,
但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奏章送上。
朝堂之上如炸了锅,群臣议论纷纷,
太子甚至想直接杀掉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
无奈之下,金世宗只好让他回住所,听候处理。
等待答复时,守卫小吏悄悄告诉他,群臣想把他扣押在北地。
范成大于是写了一首七绝作答: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使臣苏武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牧羊,匈奴人告诉他,公羊产奶才能放他回去。
苏武被扣押十九年,才回到大汉。
范成大的诗中引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告诉金人:
我万里而来,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我可以与手中的汉节同生共死,
你们就别再问公羊能不能产奶了!
九月,范成大已踏遍金朝京城,
正如开篇的重阳词中所写: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走过永定河,走过山海关西北的长亭,
走过卢沟桥,远望太行山上青松紫叶。
重阳正是登高团圆,或朋友欢聚,
而自己却身在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感慨:
袖中国书离我不过咫尺,
眼中却似映出无数险固之地,
它们又能守护家国多少年?
又能到哪里找到如大禹般力挽狂澜的人呢?
这首词写完不久,金世宗正式拒绝了南宋还陵寝之地和改受书礼的要求,
但是南宋可以派人迁走陵寝,还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
虽然这次出使,没能达成全部目的,
但是范成大主动请缨、慷慨抗节,
还是赢得了敌对双方宋金朝野的一致赞颂,
被誉为“宋代苏武”。
5、后记
九月底,范成大启程归国。
回到临安后,升职为中书舍人,主要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
但是!
刚还是范成大刚。
他不仅刚金世宗,回来也敢刚宋孝宗。
朝中有位大臣叫张说,
娶了赵构的皇后吴氏的妹妹,从此平步青云。
虽然与唐朝开元名相张说同名,
但这个人不仅没才华,还挺有贪赃枉法的潜力。
.
宋孝宗不愧命中带“孝”,
他一力想提拔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
枢密院可是宋代掌管军事力量的最高机构,
有个这样的长官,以后仗还怎么打?
群臣敢怒不敢言,只有张栻直言相谏。
范成大更绝了,
让他起草诏书,他把任命扣留了七天,
不仅诏书死活不发,还上疏劝谏。
最终皇帝收回了任命,但范成大也外调了。
.
铁骨铮铮,不愧是他。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