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名士陈紫峰设馆与许懈求师 [复制链接]

1#

陈紫峰在厝设书馆教学生,在闽南一带非常出名,收的学生也很多。有一日,陈紫峰外出会友。有一个戴草笠的少年家来到他书馆门口,开口说要找陈师傅。学生们向伊说,这里不是做穑的地方,没陈师傅,这里是书塾,只有陈先生。

少年家说:“我就是要找书塾的陈师傅,请帮我通报一声。”学生仔说:“给你说没陈师傅,你去别处找。"后生家说:“你们叫先生,我偏偏要叫师傅,看样是伊没在。等伊若回来,你们向伊说一下,有个斗笠上剪一个洞的人要来找伊。”

说完,将头顶的草笠脱落来扇风。众人这时才发现,这个少年家原来是个臭头琉璃灯,个个笑得半死。少年家也不生气,转身自个离去。

这个臭头的少年家是啥人?伊是金门人,叫做许懈,原名许行周,字子逊,号钟斗,四岁梦见中解元,所以改名叫许獬。六七岁就熟读经史,九岁文章就做得很好,但几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

他老母不甘心,要去仙公运梦。许懈怕老母年老行远路,家庭又没啥钱,就劝老母说不如用这些钱去求名师指点。老母问说要去求啥人。许懈说:“父母在,不远游,晋江就有个‘第一通’陈紫峰,我去请教伊。”

那知许头一遭来就没找着人。陈紫峰回来后,听学生说有一个草笠剪一个洞的少年家来找过伊。陈紫峰一听就猜是金门的许懈。

他听说许懈很聪明,只是臭头让人笑,长年戴一个草笠,上面还剪个洞透空气。陈紫峰告诉学生说,伊一定会再回来。学生听了,将信将疑,有的就去门口看来没来。

再说许懈去了,边行边想:我身上的路费没多,人地生疏,要去何处才好?看看天时不早,日头要落,就问一个过路的老人说:“老阿伯,借问一下,这里是什么所在?"许懈因为要问路,对方又是一个老人,就不敢乱说话。老人看问路的少年家好礼貌,就说:“这里叫佘店。”

许懈又问说:“前头是何处?”老人说:“灵源山。”“路怎行?”老人说:“欲知山中路,须问砍柴人。”说了就自个离去。许举头一看,对面山路上一队樵夫担柴下山来。

“欲知山中路,须问砍柴人。”老人这句话虽然平常,但是在许懈这个聪明人听来却是很有哲理。问路要问懂路的人,要求学问,也得找名师指点。这次从金门来就是要来找陈紫峰的,哪可半途而废?

又一说,你故意说诨话,要来求师,就要虚心,不可随性,明明该称先生,你偏偏叫师傅,分明自己不对。许懈想了回头原路返回,来到陈紫峰的书馆。

学生一看见就说:“来了来了,先生猜得很准。”许懈到书馆门口,规规矩矩站着,双手垂直,身躯稍弯,恭恭敬敬说:“请问小学友,令师陈先生可有在无?”学生说:“先生回来了,你等一下,我去帮你通报一声。”

陈紫峰听说了后就走出来,问说:“尊驾可是金门许懈否?”许懈说:“不敢,学生正是许懈,特来求师。”陈紫峰先叫学生放学,自己要和许懈谈话。那些学生看见臭头的也要来拜师,就都不回去,站在边上看闹热,有的就在门口梧桐树下采梧桐子玩耍。

陈紫峰就出一个对,说: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童子”和“桐子”,“落”和“乐”,都是谐音。

许懈想一下就对说:

“许懈过苦海,苦海尽,许懈进”。

“许懈”和“苦海”,“尽”和“进”,也是谐音,对得很巧妙,而且将拜师求学的心情很诚恳地表达出来。

陈紫峰很赏识,就收许懈做学生。许狮得到陈紫峰的指点,学问大进,参加乡试得头名解元,上京会试得头名会元,殿试又得二甲头名传胪,官授翰林院编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