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说“节”字,引入课堂
师:(呈现篆体“节”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猜一猜。
生:节。
师:了不起!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以前看到书法老师写过这个字。
师:学点儿书法就是好啊!没错,这个字就是“节”。“节”这个字最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小视频。(播放武汉大学文学院卢烈红老师解说“节”字的视频:节的本义是“竹节”,竹子是一段一段的,各段连接处有环状突起,这便是竹节。竹节是竹子上一个又一个节点,是分段的标志;一年日,这是一个长长的时间轴,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用竹节来比喻时间的分段,“节”这个字,就有了季节、时期、节气、节日的意义。)
师:怎么样?你看懂了吗?篆体“节”字为什么是竹字头?
生:因为节日就像竹节一样。
师:是的。竹子在快速拔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停下来,裹成一个节,作为坚实的支撑,然后再继续生长。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大家平常忙碌地工作、学习,有时也要停下来,一起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这一节课,咱们将进入《古诗三首》的学习。(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这三首诗分别和什么节日有关吗?
生:第一首写的是春节,第二首是清明节,第三首是重阳节。
师:回答准确。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答案?
生:我发现每一首诗旁边的第一个注释就有说明。
师:真好!我们把这些注释标注一下。
(评析:由“节”的字源入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道。教材编写者匠心独运,将三首与节日有关的古诗编排在了一起,执教者感受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所以在“节”字上做足了文章。竹子长“节”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我们过“节”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没有“节”的竹子长不高,没有“节”的我们少了乐趣和情谊。)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前两首:《元日》和《清明》。(板书诗题、作者。)
师:这两首诗,你们会读了吗?请自由练习练习,注意借助拼音,把字词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练习朗读)
师: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出示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屠苏、曈曈日、旧符、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
师:谁给大家读读第一首诗?
(生读诗,把“爆竹”的“爆”读成“炮”。)
生:他读错了,应该是爆竹。
师:听得真仔细。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平时咱们也确实有时候会说“炮竹”。不过,在这里一定得读“爆竹”。请你再读。
(生再读第一句,师指名再读,生齐读。)
师:第二首,请你读。
(生读诗)
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稍顿)有谁可以读得更好吗?(再指名读)
师:他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他的第三句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真善于聆听。没错,这一句句末是个问号,得注意语气。听老师读。(带读;生跟读、齐读。)
(评析:古诗学习,首在诵读。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首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以点带面,指导正音。最后教师范读、带读,学生齐读,体现了彭老师“字字落实”的古诗教学主张。)
三、学习《元日》,品味“暖”意
师:《元日》这首诗,大家读懂了吗?老师提一个问题,诗人笔下这个节日,天气怎么样?
生:天气晴朗。
师:何以见得?
生:诗句里说“曈曈日”,就指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师:真好!不仅说了自己的看法,还能从诗句中找出根据,用注释证明。那么,读着这个词,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阳光很明媚,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我想到有一天早晨,我起床打开窗帘,阳光照进我的房间,很明亮。
师:读着词,可以联想到以往某个早晨所经历的情景,真好!诗人王安石笔下的那个元日,就是“曈曈日”的天气。人们在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到诗句里找一找。
(生读诗句,圈画。)
生: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没错,放爆竹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播放鞭炮的声音)你放过爆竹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那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放爆竹了。每次爸爸都会带着我,让我去点燃爆竹。我就喜欢看爆竹在地面炸响的样子。
生:是啊是啊,我也喜欢。我还喜欢闻爆竹的那个味道。
师:太有意思了。爆竹硝烟的味道,我也挺喜欢。
生:过年放爆竹,我们男孩子最喜欢。那些女孩子老是害怕,还捂着耳朵,我从来不捂。
师: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是有些害怕爆竹。不过,过年的烟花我们很喜欢啊!那些烟花,就像各色的花儿一样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的,多漂亮啊!
师: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放爆竹的习俗也有了些变化。不管是烟花还是爆竹,人们总是很喜悦的,对吗?只要那悦耳的声音响起时,就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大家看——(出示年夜饭全家举杯的场景图片)
师:这个场景,相信你们都熟悉。图片里大家举起的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呢?用诗中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屠苏。
师: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年夜饭做好了,满桌的菜都是你爱吃的!全家人举起了酒杯,你听,爸爸和爷爷在聊些什么;你看,奶奶满脸都是笑意,妈妈的脸也像杯里酒一样红红的。多么美满的一家子啊!
生:我仿佛听到了爸爸在对爷爷说:老爸,新的一年,祝您身体健康!来,咱们今儿多喝一杯!
生:我仿佛看到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还说,现在这时代啊,真是和往日不一样了!
生:我好像看到弟弟吃得满嘴油光,腮帮子鼓得老高,还一直嚷嚷,我要那个,我要那个!
师:是啊!这个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多好啊!请你带着这份喜悦,读读这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生朗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在元日,人们还要——
生:换桃符!
师:对!换桃符,在今天就是——
生:贴春联!
(评析:王安石笔下的元日,就是我们的春节,尽管隔着千年之久,但是,我们的习俗并没有多少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元日》,实际上并不太难。我们的春节与王安石的春节,区别可能在于,我们喝的是“五粮液”,是“王老吉”,是“娃哈哈”,王安石他们喝的是“屠苏”;我们贴的是春联,王安石他们贴的是“桃符”;我们放的是烟花鞭炮,王安石他们放的是爆竹……但是,这些区别都是表面的,背后的文化精神、情感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生活的向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春节经历,唤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古诗。)
师:关于春联,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呢。相传,有一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让人给门口新换的桃符题字,结果又不满意。于是,他就在新桃符上写下了两句话。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并以红纸代替桃符,这就逐渐演变成了春联。来,咱们看看当时孟昶写的春联是什么。(出示,生自由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师:关于对联,我们并不陌生。一年级就学过《对韵歌》。还记得吗?云对——
生:雨。
师:雪对——
生:风。
师:山清对——
生:水秀。
师:柳绿对——
生:桃红。
师,记忆深刻!这里,嘉节对——
生:新年。
师:长春对——
生:余庆。
师:是的。同学们,只要你留心,处处有语文。大家看,有一户人家在贴春联。上联是“九州花似锦”,下联该选哪一句呢?(出示下联选句)
四海歌如潮
祖国万年春
生:应该选“四海歌如潮”。因为上联有“九州”,“四海”正好可以对上。
师:是啊,上下联同样的位置,都有数字。这是个秘诀。咱们再看这副七字联,上联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应该是——(出示下联选句)
福水长流幸福家
万事如意步步高
宝贵平安福满堂
生:万事如意步步高。因为上联有“年年好”,下联就应该是“步步高”。
师:又发现一个秘诀!咱们再看“八字联”。上联是“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你们看,下联应该选哪一句呢?(出示下联选句)
天时地利门庭大吉
梅花一点独报新春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生:(自由应答)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关于对联,还有很多秘诀,咱们以后多留意,多学习。同学们,在元日里,在这“曈曈日”的照耀下,不管是欢天喜地地放爆竹,还是家人团聚喝着屠苏酒,或者是全家总动员把红红的春联贴上门框,大家的心情都是怎样的?你能到诗里找一个词来说吗?
生:暖!大家的心情是暖洋洋的。
师:好一个“暖洋洋”的“暖”!(板书:暖)
师:(《春节序曲》响起)带着这“暖洋洋”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课件逐步镂空诗句,生且读且背。)
(评析:看着这大红的春联,品着这吉祥的话语,听着这欢快的乐曲……这分明就沉浸在了春节的浓浓氛围之中了。彭老师抓住“桃符”一词,轻轻漾开去,仿佛手捏一支有魔力的指挥棒,熟悉的旋律便在课堂上悠悠回旋,让人无法自拔!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通过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所积淀下来的节日文化。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巧妙加入了一定的思维训练,那几副春联,大多数老师可能就直接出示了,但是彭老师给出上联后,让学生选择下联,这既是对联知识的渗透,又是思维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经此活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更高。)
四、学习《清明》,品味“断魂”
师:如果说,元日这个节日里大家的心情是“暖”的话,那么,《清明》这首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呢?大家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由读诗,画记。)
生:断魂。
师:“断魂”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生:就是丢了魂儿似的。
生:就是心情不好。
师:是的,我们大致也是这么猜想的。(板书:断魂)“魂”是个生字,请注意左右结构,“鬼”字中间一撇贯穿,不要忘了最后的“撇折、点”。同学们书空一次。
(生书空)
师:有个诗词专家周汝昌爷爷说,这里的“路上行人”就是诗人。那么,是什么让诗人“断魂”呢?请同学们到诗句中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诗,画记。)
生:我画记了“雨纷纷”。这说明因为天气不好。
师:你见过“雨纷纷”的情景吗?
生:我见过,就是雨细细的,有点儿像雾。
生:有一天上学路上,我从爸爸车上下来,短短的一段路上,衣服就弄得湿漉漉的。
师:是啊。看到“雨纷纷”这个词,我们的眼前仿佛就看到了那蒙蒙的细雨,密密的,细细的,笼罩了整个世界,让你望不到尽头。你以为它不大,可一会儿就让你浑身不舒服。在这样的世界里,怎不叫人心情灰暗,像要“断魂”似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这是清明节。
师:清明节一般人们要做什么?
生:要扫墓。
生:也可以踏青。
师:是的,不管是踏青还是扫墓,这个节日,每个家庭都要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是你,当别人家家团圆,而你独自一人漂泊异乡,天气又是细雨纷纷,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感受将如何?
生:我肯定觉得特别难受。
生:我会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可怜,没人关心。
生:我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师:是啊,你们这种种感受,用诗里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自由应答)断魂!
师:带着这份体会,我们一起读——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埙乐响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是啊,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又多么伤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在向往一件事啊——
生:喝酒。
师:是啊,如果有个“酒家”,既可以避避纷纷的细雨,又可以喝喝酒暖暖身子,那该有多好。于是,他就去问——
生:牧童。
师:我们一起读——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读这句诗,你猜猜,诗人可能会怎么问牧童?牧童又会怎样回答诗人呢?同桌之间演一演。
(同桌对演,指名对演。)
师:哦,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远处,杏花开得热闹的地方,挑着一面鲜艳的酒旗呢!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里,诗人总算找到了一点安慰。所以,《清明》这首诗还可以有这样的调子,你听——(播放《谷建芬:新学堂歌》之《清明》音频,生聆听。)
师:按这样的调子,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课件逐步镂空诗句,生且读且背。)
(评析: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内心深处愁苦之情的写照。但“少年不识愁滋味”,怎样让学生感受诗人这颗忧愁苦闷之心呢?可靠的办法还是联系生活经验和创设情境,诗人之“断魂”,一是客观环境所致,二是主观心理所由。当然,人生阅历不同,学生不可能完全体会诗人的情绪、情感,所以能约略感受到一点愁苦的滋味,我觉得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彭老师的度拿捏得很准。)
五、再论节日,写字巩固
师:我们说,节日是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下来,慢下来;节日,是让家人相聚在一起,一起说说话,一起想一想未来的日子怎样可以更美,更好。我们一起记住这两首有关节日的诗——
(生分组背诵两首诗)
师:最后,请同学们把这些空里的生字写在作业纸上。因为,这样的“节”,我们要珍惜,这样的诗,我们要牢记。
(生在诗句中填写生字,同桌批改后再订正。)
师:下课。
(评析:课堂小结,再次回到“节”这儿来,“节”的意义更加凸显。背诵、写字,当堂落实。整节课丰盈而饱满、扎实而高效。有个小小的建议,“节”的认识已经到了这个份儿上了,不妨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中华民族的“节”还是很有规律的,差不多一个月就有一个,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这样的生活习俗,汇聚在一起,那就是文化呀。)
教学评析一
文化通今古诗词润童心
陈德兵
读彭老师的课堂实录,可以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我仿佛置身于这样的情意浓浓、其乐融融的教室,充分感受着语文学习的愉悦和舒坦。我觉得这节课体现了彭老师这样的教学追求:
一、着眼于文化。近百年前,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国古代诗歌,便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的学习,对今天的学生而言,不是为了吟诗作赋,而是为了文化传承。古诗里面有家国情怀,有正义担当,有高雅的志趣,有深刻的哲理,有淳朴的民风,有悠远的乡愁,有真挚的友谊,有动人的爱情……这一切汇聚起来,就是我们灿烂的文化。彭老师在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便是着眼于情感的把握,着眼于文化的传递。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节日”,这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一年四季埋头干活,这样的日子多么枯燥啊!于是,大家便想到在劳动之余犒劳一下自己,和亲人朋友欢聚交流,或踏青,或饮酒,或欢歌,或起舞,或登高……这样的日子才有滋有味。于是,祖先们想办法,每个月都选一个特定的日子,大家约定去做同一件事情,这样就不会错过时间产生遗憾了。就这样,“节”便诞生了。每个节,都有特定的含义,总之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先祖的追思,对亲人的牵挂,对朋友的祝福……
彭老师的导入,非常独特,他从“节”字的演变入手,引导学生从“竹子”的“节”,认识我们“生活”的“节”,我认为这就是文化的溯源,而且非常生动形象。具体到本节课上两个节日的习俗,更是我们独有的文化。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想象体验,来获取对古人生活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是弥漫着浓浓语文味的文化传承课。
提到春联,彭老师“旁逸斜出”了一会儿,让学生“玩”了一把。这一“逸”,“逸”得漂亮,“逸”得很值!春联的基本知识渗透进去了,春联所带来的浓厚节日氛围产生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便“沉浸”在节日里了。而春联诞生的故事,想必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是呀,我们都叫“春联”,古人为什么叫“桃符”呢?这里面也藏着文化。
汉字“节”的演变过程,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选择,可能很多学生一辈子都不一定明白。一段精选的微课,专家的精辟讲解,配以有趣的画面,“节”的产生、变化、意思,就在学生脑海里扎根了。原来,我们的汉字是如此有“讲究”!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啊!
所以,我说这是一节着眼于文化的课。教师若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便难以设计出这样精妙的教学环节来。
二、着手于对接。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很乐于做这样一件事情: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只是这样一翻译呀,意思学生是明白了,但是,古诗的味道呢?古诗的情感呢?这样学习古诗,貌似走了“捷径”,别说一节课学习两首古诗,就是三首四首怕也不是难事。然而,学生真学到了吗?
不走捷径,怎么办?耐下心来,和学生一起慢慢诵读、品味、咀嚼、想象、抒发……这样的教学,慢则慢矣,但是却能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领悟到古诗的无穷魅力。
彭这位老师坚决不走捷径,他采用的策略是对接。也许是因为两首古诗里提到的节日学生都很熟悉的缘故吧,彭老师选择了将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的办法,慢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古诗的意境。如彭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爆竹的情景,回忆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选择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有声有色、温情弥漫的年三十。我们这样过春节,王安石那个时代的古人也这样过“元日”;我们过春节是如此欢乐、幸福,古人过春节何尝不是如此欢乐和幸福呢?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古往今来,每一个中国人过春节都是这样的心情,都对春节怀有这样的期待。
学习《清明》,彭老师继续对接:
“清明节一般人们要做什么?”
“是的,不管是踏青还是扫墓,这个节日,每个家庭都要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是你,当别人家家团圆,而你独自一人漂泊异乡,天气又是细雨纷纷,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感受将如何?”
由于有相关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以学生明白这个节日对诗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更能体会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这样的对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移情”这一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此时不是学生,而是一位漂泊他乡遭遇连绵细雨的诗人,诗人的孤寂、诗人的思乡、诗人的惆怅、诗人的渴望……都化作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只是深浅不同罢了。
三、定位于成长。彭老师这节古诗课,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而是借助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将古诗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传授给学生。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诵读。不管是否理解,把诗句读通读顺读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要求?还是得回到古诗学习的根本上去。古诗的学习,是一种精练的语言学习,而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听觉进行。所以,需要我们将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动感的声音。古诗的魅力,一大半藏在声音里。声音的起伏、平仄的长短、韵脚的回环、音韵的铿锵……都得通过声音来体现。单靠视觉阅读,是发现不了古诗之美的。彭老师深谙此道,所以在古诗学习之始,就给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这两首诗,你们会读了吗?请自由练习练习,注意借助拼音,把字词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古诗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传递自己的理解,最好的办法也还是依靠声音。我们看到,彭老师非常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怎样美美地读古诗:“《清明》这首诗还可以有这样的调子,你听——(播放《谷建芬:新学堂歌》之《清明》音频,生聆听。)按这样的调子,我们一起读——”
彭老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也很有讲究,他不是将生字拎出来一个个让学生书写,而是将原诗中的生字空出来,让学生在原诗的语言环境中去补充填写本节课要掌握的生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进一步复习了古诗,可谓“一箭双雕”!
彭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着眼于文化,着手于对接,定位于成长,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偶得一联,作为观才华老师此课感受总结,联云:“文化通今古,诗词润童心。”
教学评析二
感受传统文化浸润诗意人生
本次教学,彭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清明》两首诗,整节课不花哨,不艰深,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扎扎实实地给一线教师在古诗类教学中一个可学、可仿、可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读”贯学,课堂逐层深入
朗读是感受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法。读的层次、读的内容、读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初读正音,读出节奏。彭老师指导学生初读是分成这几步来走的:首先借助拼音自由读;然后把诗中难读的字词画出来,指导正音,把这些词都读正确;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行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恰当的语气。开课的这三步,走得扎实,符合中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后续的美读、想象奠定了基础。
抓住意象,想象画面。这两首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读,也不难理解。教学《元日》,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曈曈日、屠苏、爆竹、新桃、旧符”等意象入手,让学生回忆春节要做哪些事情,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受,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教学《清明》,教师同样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雨纷纷、清明、路上”来体会诗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提取诗歌中的意象,进而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来丰富情感体验,也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走进意境,感悟诗情。彭老师用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想象细节,丰富诗歌中的意象所构成的画面,为学生走进意境提供“支架”:全家相聚的画面,贴春联的情景,家人在一起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配以有爆竹声的喜庆音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充分感受《元日》的感情基调——“暖”。在教学《清明》时,引导学生想象“雨纷纷”的画面,“看见”孤独的行人,不用多言,诗人那种“断魂”的心情便已油然而生,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彭老师引导学生把诗歌中一个个意象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画面时,学生也就完成了感悟诗歌意境的全过程,真正走进了诗歌作品所呈现的境界。在此基础上,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自主读,直至最终熟读能诵。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感悟,对意境的向往,一切均在读中渗透,读中晕染,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既符合中段学生认知的规律,又为高段诗词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教学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当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二、整合拓展,感受传统文化
元日、清明都是传统节日,彭老师也用这两首诗把“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开课以篆体“节”字引入,并出示武汉大学卢烈红老师对“节”字的相关阐释,使学生了解“节”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意义,深入了解“节日”作为每年的时间节点这一传统意象,对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先行建立了基本的意识概念,打下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课后结语“节日就是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当中放松下来,让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样的前后呼应别具匠心,学生在学习完两首古诗之后,了解了中华的传统节日,晕染了传统文化的底色。
再如,在教学《元日》时,彭老师对春联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文化,感受到春联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也许课后放学回到家,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看看自己和邻居家门上那些未褪去的春联呢。
又如,在《清明》一诗的学习中,让学生讨论清明节人们的活动,这一环节,学生既了解了传统节日“清明”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又能与诗人共感,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世界和诗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三、春风化雨,浸润诗意人生
教学接近尾声,彭老师让学生交流并讨论“节日对于人们的意义”,并做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总结:节日,是让我们放下忙碌,团聚交流;节日,是让我们回忆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在彭老师的教学下,这两首诗歌如清泉荡涤着孩子们的灵魂,如流水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这两首诗歌给予学生动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给予学生启迪,让生命充满人性的光辉。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教学,从知识到能力,从书本到生活,从大脑到心灵,显得丰富而充盈。
王崧舟先生说:“所有的诗歌最终都要回到学生的身上,所有的诗意最终都要滋养学生的生命。”彭老师以诗歌的方式教学诗歌,把诗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也许在某个春节,在全家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当中,孩子们会不禁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而在心情阴郁,想要解忧的时候,会不禁吟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可能就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意义。
复制
划线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