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谷园2011年著吃透曾国藩序言修身是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www.znlvye.com/m/

按:因为一些原因,有必要申明一下,“中国式励志”理念是我在年写作《吃透曾国藩》时第一次提出的。当时还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构建,并以“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为题,作为《吃透曾国藩》序言正式出版。《吃透曾国藩》封面上也注明了“国内第一本中国式励志书”。之后,该序言经过一定删减后,在众多主流媒体发表,包括现在在网上还能查到的《中华读书报》(年6月13日第19版)、《常德晚报》(年3月1日第7版)等。之后,年出版的《简易经》序言为“《易经》是中国式励志的源头”,年出版的《人生四书(修订版)》序言为“中国式励志的根本在儒家”,对“中国式励志”理念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这三本书本身也是我践行“中国式励志”理念的创作实践。

谷园

.11.5

《吃透曾国藩》序言: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这本《吃透曾国藩》我写了半年。曾国藩讲,“穷以修德,困而著书”。我写书是被病所困——白癜风,要治这个病最重要的就是减压,我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努力让自己闲下来,写书算是一种清闲地休养。

我有优点,凡事有泡的精神,做事虽然效率不高,但能长期地做下来。我精选了句与我有共鸣的曾氏格言,发表自己的感想,最终写了十四万字。曾国藩讲读书要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写作实在是一种绝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写书,我不但系统梳理了自己对曾国藩的认识,梳理了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感悟与读书心得,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还是非常肤浅的。今天有几人通读过《史记》啊。我没有,我自命喜爱国学,可我对于古人的那些必读书,了解还是很少的。因此,我有理由得出上述这个结论。我们与传统的血脉是相通的,却是西方文化体系喂养大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现代的教育体系都是西方式的,跟传统截然不同。而且,很多青年对外语的熟稔程度远超文言文,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远超端午节、重阳节,对“成功/励志”的了解远超“修身”。

今天“成功/励志”已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图书分类,“当当网”上此类书籍有近四万种之多,足见当代人在这方面的需求之大。然而,再进一步,我们会看到一个很令人诧异的现象,这些书里被冠之以“经典”的,都是以卡耐基为首的外国人写的,如《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富爸爸穷爸爸》、《不抱怨的世界》等等,即便有中国人写的也几乎都是这一路的。这些书都曾那么火,让我不看都不行,但看过就忘。

而真正影响我的,给我激励和安慰的,则是《论语》等“四书”,还有后来的曾国藩。它们照亮了我的人生,是真正适合我的“成功/励志”书。只是在这些书里对“成功/励志”有不同的叫法:修身。《论语》是一本什么书呢?简单讲,四个字:修己安人。它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讲修己,即修身。比如,开篇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无非就是学习、交友、谅解,这都是修身。同样,《周易》、《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些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经典著作,其实都是在讲修身。《周易》开篇即讲乾坤之道,无非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担当,这也都是讲修身。《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做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把修身作为人生的根本,如果把儒家思想看做一种宗教,那修身就是最基本的教义。正是在这些修身思想的滋养和激励下,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圣贤豪杰辈出,而曾国藩正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如果套用一下现代的“成功/励志”的概念,那么修身就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我们可以把曾国藩作为一个案例,看一下他是怎样由这种中国式励志塑造成的。首先,为了科举考试,他读了二十三年“四书五经”,修己治人的这些思想他定然是吃透了的。考中进士后,他去向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教“检身之要”,即怎样修身,老先生教给他,要按着《朱子全书》去身体力行,比如用正楷记日记,以此训练自己的恒心,他为自己制定了十二条修身日课,几乎都终生坚持。同时,这些思想与做官、带兵、治家的实践相结合,与人生的苦辣酸甜、成败起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伟大的人格,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巨大成功。

我早期读曾国藩,最受用的那些思想,如尽性知命、进德修业、君子不求全、反求诸己、立人达人等等,其实都是从“四书”而来。

那么,我们直接看“四书”就得了,为何还要从曾国藩这里看二手的呢?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更近,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做官则升得最快,带兵则戡乱救国,道德则勤俭廉正,诗文则开宗立派,治家则子弟英才辈出,举贤荐才则名臣俊杰各得其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近代最杰出的人物都对他推崇备至。另外,他也是书法家、围棋爱好者、长期病号,也有很多世俗人的乐趣。他自己传世文字极多,关于他的文字也极多,在他身上,那些略显空洞的、理论化的,甚至有些说教意味的思想变得更鲜活、更实际、更有说服力。他就是一部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人生百科全书、一部中华励志宝典、一个完美的人生范本。而且,曾国藩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家书,家书便有一个好处,世间很多话,跟外人讲的,与跟儿子、兄弟讲的是不一样的,真事、真话只能跟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讲。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看到很多“官二代”也在做官,而且“进步”很快。我曾分析,这一方面得益于父辈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悟得早,他老子一上来就把“真事”都告诉他了,把道给他指明了,而我们自己去悟的必然要走很多弯路,做很多无用功。我们有幸听到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给他的“二代”的口传心授,自然比自己从头学“四书”更便捷。当然,曾国藩所讲的这些“真事、真话”,跟我们一般的理解并不一样,他没有一点世俗化的权术,没有潜规则,都是那样的正,那样的正大光明,让我们眼前一亮,心里一热,哦,原来直道而行真的可以啊!

修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融合在两千多年的文化教育里面,一直延续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一百年前,正是民国元年,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分科,首先分出来的,就是国文课和修身课。自立、勤学、好问、专心、孝亲、习劳、反己、诚实、宽恕、守信、忠义、尚武、有恒、自省、慈善、博爱、公益,这些都是修身课里的章节。直到年这门课被取消,于是,修身被我们从生活中删除了!我们说,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遗憾的是,我们恰恰把精华丢掉了。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重新需要靠个人奋斗去开创美好生活时,我们渴望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时西方送来了卡耐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语》之类的传统经典则成为少数人的雅好,成了国学,成了有争议的东西。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她的青年却要到西方人那里寻找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真是天大的荒唐!这何止是一国软实力缺失的体现啊!

不过,既然这些西方励志书籍受到广泛的欢迎,那么,它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优势所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如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里所强调的,近代以来,西方精英阶层所信奉的个人奋斗、勤俭、创新等资本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励志的主体;二是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成果被西方励志大量引进;三是西方励志读物依托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等社会模式。这三方面都比较适应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的阅读需要。

但它为何总是让我过目即忘,无法真正融进我们的精神血液呢?它的局限在哪?中国式励志与西方励志的差异在哪呢?

我认为,以传统修身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式励志与西方励志的差异,类似于中餐与西餐的差异:其营养成分是一样的,东西方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的、普适的价值观;差异在于做法与味道不同,饮食文化也不同。以我个人的体验,因为我吃不惯西餐,不对胃口,所以吸收起来就很难。具体讲:

一是文化符号上的差异。励志书籍最终的意义在于影响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而思想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基于一定的文化符号的。这一点上,西方与东方很难沟通。比如,在励志案例的选择上,西方人知道诸葛亮、李白、司马光、岳飞、苏东坡、徐文长吗?知道马云、赵本山、许三多、芙蓉姐姐吗?他们会举出他们文化里那些对应的案例来,而我们也不知道。为了弥合这个问题,有的西方励志书在案例选择上会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比如司机杰克,厨师安德烈,这样的案例更亲和了,但为了交代人物背景,则又变得冗长了;另外,必然还需要大量的励志格言,这个问题就更大了,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格言、谚语、诗句、俚语、成语太多了,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而且都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极其厚重、透彻、朗朗上口,说出来都“杠杠的”,都是能刺穿灵魂,印在脑子里的。而且,很多文言文的魅力在这一点上格外突出,“天行健,君子当强不息”,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里的文字,它的气势和味道是任何其他语言出不来的。所以,文化符号上的差异,使得很难通过对西方励志的阅读来实现对思想的充分影响,看着不错,但记不住。

二是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也是最根本性的。我们的国情、文化与西方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人生、成功的理解不同于西方,思维方式也不一样。简单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合二为一的,讲究天人合一,凡事做整体观,把修身励志与人生、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西方人则是一分为二,讲究分科、分类,把“成功/励志”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就是研究成功规律,目标就是成为富翁。孔子也喜欢财富,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要是能赚钱,让我去做马夫也可以。但他进一步讲,“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在财富之外,还有我爱好的生活。庄子则讲人生最高的目标是“逍遥游”,即自由!我们如果有耐心,那么完全可以从中国古代书籍里援引成千上万条文字来支持这个说法,即中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更丰富多元的,而绝不是单极化的财富、权位。另外,如作家周作人所讲,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极深,中国人对事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