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兄弟教案 [复制链接]

1#
可以治疗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优质教育文档持续更新中,喜欢记得收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三兄弟》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DD-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DDDD,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DD,所以诗人平时DD每逢佳节就DD: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DD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兄弟》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佳节倍思亲


  异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三兄弟》教案4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多种形式(开火车、请小老师)读准生字字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


  (1)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说说你读(听)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接收器有什么功劳?结合前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接收器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现场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对“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最后,分角色朗读这个自然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多读中了解三兄弟各自的功能。


  3、在熟读的基础上介绍课前收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4、你还知道电视机的哪些知识?(拓展思维,能说多少说多少。)


  5、抽三人扮演老大、老二、老三,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自豪地表演三兄弟各自的本领。


  四、拓展训练,培养创新


  “三兄弟”的确了不起,可家家户户的电视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对电视机作改进,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五、指导书写,识记字形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语,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形,然后交流。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4、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三兄弟》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一一对应匹配操作


  3、体会故事中的美好情感,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猪妈妈,猪兄弟,猪妹妹,大小不一的三块布,女式的帽子、短裙、上衣。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以猪妈妈的口吻说:我有三个宝宝(介绍名字并引导幼儿理解“兄弟”的含义)森林王国请了我的三个宝宝去参加动物联欢会,所以我买了三块布给他们做衣(请幼儿分别比较三块布,然后摆放,问其原因)他们没做成了自己的衣服却做出了女式的帽子,上衣,短裙,帽子,你们想要知道为什么吗?(引出故事)


  (二)、讲述故事,讲到“到了裁缝店”处暂停


  1、教:猪大大,猪老二,猪小小拿到了布都想做些什么?(西装,衬衫,裤子)到哪去做呢?(裁缝店,讲述裁缝是干什么的?)


  师:在路上他碰见了谁?他们发现猪妹妹穿的怎样?三兄弟和她说了什么?


  2、请幼儿猜猜三兄弟和裁缝说了什么?(幼儿讨论)裁缝做了什么?他们把这些东西送给了谁?说了什么?(出示上衣,帽子,裙子)请幼儿猜猜他们都是那些布做的?


  (三)、迁移经验,拓展思路,分析三兄弟性格,体验情感


  1、分析三兄弟性格


  师:、


  1、你喜欢三兄弟吗?为什么?


  2、三兄弟帮助了别人,他们的心理感觉怎么样?


  3、猪妹妹呢?


  4、幼儿讨论后,教师总结:三兄弟是都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宝宝。


  2、根据经验,讲述自身经历


  师;你们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当时的心情感觉怎样?被帮助的人心情怎么样?(教师请若干幼儿回答问题,并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当你帮助了别人后,你会很快乐,而且愿意与你做朋友。


  (四)、操作活动


  教师:三兄弟带着猪妹妹到动物联欢会去了,到那儿见到许多的动物,他们吵起来了,原来他们不知道怎样分吃这些食物?请你们来帮忙?


  (五)、活动结束


  1、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幼儿的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其获得快乐的同时,保持对此类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对此类活动的兴趣。


  2、小动物为感谢你们,请大家一起去参加动物联欢会(幼儿整队出发)


  附:小猪三兄弟


  有三个小猪兄弟,他们是猪大大,猪鼠老二,猪小小。


  有一天,猪妈妈拿出三块布:最大的一块给猪大大,不大不小的给猪老二,最小的给猪小小。


  于是,三兄弟去找裁缝店。一路上,他们可高兴了,猪大大说:“我要做一件特别帅的西装。”猪老二说:“我要做一件时髦的裤子。”猪小小说:“我要做一件漂亮的衬衫。”


  “哟!这么高兴,到哪里去呀?”原来是猪妹妹在问。鼠大大说:“我们去裁缝店做衣服。”猪妹妹说:“哇!这布真漂亮,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布。”这时,三兄弟发现猪妹妹穿着灰溜溜的破衣服。于是,他们一声不吭地往前走。到了裁缝店,猪大大说:“你给我做。。。。。。”猪老二和猪小小也说:“你给我做。。。。。。”


  第二天,裁缝把做好的衣服拿来了:一件女式上衣,一条短裙,一顶女式帽子。三个老鼠兄弟说:“咦!怎么都是女式的,我们不能穿,送给猪妹妹算了。“


  现在,猪妹妹变得多漂亮呀!三个小猪兄弟说:“呀!比我们穿着好看。”说着,三兄弟回家了。

《三兄弟》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够比较3个以内相同种类不同尺寸的物体的大小


  2。能够区分大小并进行大小匹配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大中小套娃各1个


  2。套娃底座投影板3个(和上述套娃一一对应)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大中小套娃。


  教师:从前有套娃三兄弟:套娃大哥(最大的套娃)、套娃二哥(中等大小的套娃)和套娃小弟(最小的套娃)。有一天,套娃小弟要去幼儿园,套娃大哥准备去送他。


  2。比一比


  教师先后拿起套娃大哥和套娃小弟,引导幼儿亲自感知套娃实物大小后放回原处。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用图谱来感受、了解ABA的曲子结构。教师再用套娃大哥套住套娃小弟。


  教师: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套娃大哥觉得套娃小弟走得太慢了,于是将他抱入怀中。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套娃大哥可以套住套娃小弟,所以套娃大哥和套娃小弟相比,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小朋友们快看,套娃二哥来给套娃小弟送手绢了。


  教师出示套娃二哥,引导幼儿亲自感知套娃二哥的大小。


  教师:既然套娃二哥来了,我们就比一比套娃三兄弟谁大谁小。


  教师请幼儿上前操作,引导幼儿将套娃三兄弟套在一起。


  教师将套娃大哥取下并说:套娃大哥可以抱住套娃二哥。


  教师继续将套娃二哥取出并说:套娃二哥可以抱住套娃小弟。


  教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套娃三兄弟谁最大、谁最小、谁中等大小呢?


  3。选椅子


  教师:套娃三兄弟要在幼儿园合张影,老师搬来了椅子(底座投影板),请小朋友帮套娃三兄弟选椅子吧。


  教师引导幼儿将套娃和椅子(底座投影板)一一对应。


  4。做一做


  教师分给幼儿三个以内大小分明的套娃和椅子(底座投影板),让其亲自进行区分大小和大小匹配练习,如果套娃数量不够可分组进行。


  有效提问:


  1。套娃大哥和小弟中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2。套娃三兄弟谁大谁小呢?


  有用词汇:大、小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套娃教具可以由粉红塔或其他常见的类似物体代替;如果幼儿对区分大小和大小匹配接受困难,可分两次课进行。


  领域渗透:幼儿自己讲故事,尝试把比较大小后的结果大胆说出来并和同伴分享,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反思:


  针对操作与认识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没有得到表扬的幼儿。

《三兄弟》教案7


  设计意图:


  我班有一幼儿是残疾儿叫晨晨,右手右脚活动不灵活。课间我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晨晨是个残废呀,他什么都不会做,真是没用。看,他是这样走路的。边说还边学,其他小朋友则哄堂大笑,没有一点同情心。我希望通过该活动,能让幼儿主动去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灰溜溜。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幼儿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准备:头饰:老鼠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过程:


  一、播放课件,吸引注意力


  1.听,什么声音?(笑声)


  2.谁在笑呀?原来是鼠兄弟,它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小朋友想不想知道?


  二、组织观看,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做了什么事情这么开心?(观看课件)


  2.在故事悬念处停顿,提问:鼠兄弟准备干什么?


  它们碰到了谁?看到鼠妹妹怎么样?它们会怎么做呢?


  (幼儿讨论后继续观看)


  3.提问:鼠兄弟本来想干什么?后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老鼠兄弟真好,我们来跳个舞给它们看,好吗?


  三、组织幼儿讨论


  1.为什么三兄弟说鼠妹妹穿着比我们好看?


  (让幼儿意识到帮助别人是一件美好的事)


  2.如果你有一件漂亮的布,你准备怎么做?


  (进一步强化幼儿关心帮助别人的、爱护别人的情感)


  3.生活中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样帮助他的?


  4.被你帮助的人开心吗?你开心吗?为什么?


  四、组织表演游戏


  1.让我们再来看一遍鼠兄弟的故事。


  2.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刚才,我们看了老鼠三兄弟的故事,现在请你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好吗?


  (组织幼儿表演,体验帮助人的快乐)

《三兄弟》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分别指谁,各自有何功能。


  3、在课外去了解更多有关电视机或其他电器的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电视机资料,了解有关知识。


  教师:生字卡片,废旧荧光屏、扬声器、接收器或图片,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参观。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的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电视机各部件功能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1、猜谜语: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认识电视机的三兄弟。


  2、学生读课题。教师在“弟”字下面画“△”,认识生字“弟”。


  师: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比较、数笔画、记词语、换偏旁……


  师:(小结)对,想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说和别人不一样的话。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有新奇的想法,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小朋友互相叫字指字,如,生1:“兄弟”的“兄”在哪里?生2:“兄弟”的“兄”在这里。同桌互相指认,反复几次。教师指导,注意策略渗透,把难认的字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的段落标上序号。


  三、读书质疑,合作解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合作解惑。


  (1)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教师引读。


  (2)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最后,分角色朗读本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分别介绍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电视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介绍你认为难写的字,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3、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4、学生相互评价。

《三兄弟》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够比较3个以内相同种类不同尺寸的物体的大小。


  2.能够区分大小并进行大小匹配。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大中小套娃各1个。


  2.套娃底座投影板3个(和上述套娃一一对应)。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大中小套娃。


  教师:从前有套娃三兄弟:套娃大哥(最大的套娃)、套娃二哥(中等大小的套娃)和套娃小弟(最小的套娃)。有一天,套娃小弟要去幼儿园,套娃大哥准备去送他。


  2.比一比。


  教师先后拿起套娃大哥和套娃小弟,引导幼儿亲自感知套娃实物大小后放回原处。教师再用套娃大哥套住套娃小弟。


  教师: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套娃大哥觉得套娃小弟走得太慢了,于是将他抱入怀中。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套娃大哥可以套住套娃小弟,所以套娃大哥和套娃小弟相比,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小朋友们快看,套娃二哥来给套娃小弟送手绢了。


  教师出示套娃二哥,引导幼儿亲自感知套娃二哥的大小。


  教师:既然套娃二哥来了,我们就比一比套娃三兄弟谁大谁小。


  教师请幼儿上前操作,引导幼儿将套娃三兄弟套在一起。


  教师将套娃大哥取下并说:套娃大哥可以抱住套娃二哥。


  教师继续将套娃二哥取出并说:套娃二哥可以抱住套娃小弟。


  教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套娃三兄弟谁最大、谁最小、谁中等大小呢?


  3.选椅子。


  教师:套娃三兄弟要在幼儿园合张影,老师搬来了椅子(底座投影板),请小朋友帮套娃三兄弟选椅子吧。


  教师引导幼儿将套娃和椅子(底座投影板)一一对应。


  4.做一做。


  教师分给幼儿三个以内大小分明的套娃和椅子(底座投影板),让其亲自进行区分大小和大小匹配练习,如果套娃数量不够可分组进行。


  有效提问:


  1.套娃大哥和小弟中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2.套娃三兄弟谁大谁小呢?


  有用词汇:大、小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套娃教具可以由粉红塔或其他常见的类似物体代替;如果幼儿对区分大小和大小匹配接受困难,可分两次课进行。


  领域渗透:幼儿自己讲故事,尝试把比较大小后的结果大胆说出来并和同伴分享,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K12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