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祭与国祭 [复制链接]

1#

清明时节:来一阵和风拂面、洒几缕阳光暖心、配点小雨淅淅沥沥,还有谁家几声啼哭哀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对于“百姓”家族,“家祭”就是维系家族的桥梁和纽带,在“祖灵”的感召下,以血缘亲缘做“媒”,“和而不同”:不分国内海外,不道东西南北,不论男女老少,不嫌贫富贵贱疏密,全聚集融合到一起,一年一次,为的是让九泉之下的祖先的“*魄”永恒,令其无比欣慰,子孙后代心中永远都有他们,并且通过这一亘古不变的“既定仪式”、“保留动作”凝聚传承其*魄,世代相传记取家族“活”的历史;让新生代后来者勇往直前,不俱西天,不畏天堂,令后人知晓只有形态上的生与死,而在形态之外神智之中只有生而无死,或只有休眠的“生”而无永恒的“死”,启动维持祖灵这台“永动机”运转的“钥匙”或“开关”就是“家祭”。

除去了平素的宗祠社庙的祭祀而言,最为传统庄重的就属清明的拜祭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有的祭祖选在春节期间大概是正月十五过后吧,有的选在中秋节,还有的选在重阳节祭祖,但最为常见的就是“清明”前后的祭祖了,通常可分为“前清”、“正清”、“后清”,“前清”拜祭本姓氏家谱有历史记载有源头可溯的最早的祖先,或本村同姓氏分支后共同的祖先,有数量之分的“房头”,如开枝散叶后有六个分支的就叫“六房头”;“正清”通常是拜祭自己家族最亲最密的祖先及长辈,一般半径范围是两至三代的父母的“爷辈”、“父辈”,对于后辈而言就是诸如“公祖”、“婆祖”;“公公”、“婆婆”以及父辈那一代的伯父伯母之类的,但时下乡下很少选在清明节当天拜祭的了,要么提前要么延后,恕不赘述了。清明前后的拜祭活动通常都是由“扫墓固山”、“点香烧纸”、“供奉祭品”、“拜祭悼念”(或祈福)、“燃放鞭炮”、“家族聚餐”、“成员互动”等构成。每一次清明拜祭就是家族命脉*魄的“唤醒”、“激活”、“保鲜”、“加固”,让每一位成员切实感受到家族的具体存在,领悟到作为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参与并融入其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不敢忘忧国,数典不敢忘祖先”!

清明以及扩展开来生发而去的拜祭或纪念的“节日”---对于国家民族来说,诸如“*帝大典”、“炎帝忌庆”、“伏羲遥祭”、“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等,就是为了激活古往今来民族生存兴衰的“历史信息”、“文化基因”、“符号内涵”等,让每一位华夏儿女、炎*子孙永远铭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根和*魄,记取来时的路和把握要去的方向:不论三皇五帝的纷争,还是春秋的百家争鸣战国的诸侯混战,或是异族入侵民族融合……;神州大地普天同一的“国祭”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礼教”,更是一种“参悟”,让国人在庄重中延伸多维的生命时空,在肃穆中保持对祖灵的纪念和敬畏,在血汗与泪水更迭的传承中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从而更好地将整个民族延续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