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news.sina.cn/gn/2017-04-26/detail-ifyetxec6600750.d.html“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古人特别看重这个吉利的日子,恰逢重阳节到来,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举行登高活动。又恰逢金秋,亲人在一起品菊赏菊,畅饮菊花酒,其乐融融。此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心中却满是忧愁。思乡,是一种刻在游子心中的忧愁,也是镌刻在游子心灵深处的一种悲伤。思乡的人,会在看别人家阖家团聚的时候,眼里含着心酸的长泪,孤独了自己的背影。思乡,亦是一种伤痛,从离家的时候便写在游子的心里。历经岁月悠悠,伤痛更浓。思乡经历了长久的岁月之后,便在游子的心中演绎成为一种信念,任凭四处漂泊,依然不改内心的执着。于是,思乡便成为了种习惯。思乡是掺和着伤痛的一种幸福,没有离开过家的人无法体会。王维年少才高,是个少年天才,史载王维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不过一个州司马,正五品下和正六品上的官儿,古代的文人都希望通过入仕来光辉自己的前程,给家族门楣生辉。想古代有多少文人苦读一生就为了有朝一日能落魄公子中状元光宗耀祖。王维岂能例外。长辈的殷殷期望,自己的人生理想,振兴门庭的重任,王维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人往高处走,京城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是天子脚下,那里必然有文人生存的肥沃土壤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那里一定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时间的隧道悠悠把我渡回那年那月那大唐。我仿若清晰地看到王维正背着厚重的行囊,一脚踏入帝都长安城,从此便开始他羁旅的人生。那年的他,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青涩,那年的他还是翩翩少年,那年,他年方十七岁。恰逢人生最绚烂的花季。如今十六七岁的少年,即便不是家庭富裕、条件优越的富二代,即便不是生于名门望族的富家公子,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在这个开花的年岁,正好在宽敞明亮的校园读书。而那时的王维已漂泊于京城长安,成为一个在都市漂流的浪子、游子。繁华的帝都,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喧嚣而热闹。可是偌大一个城市里,他不过是一叶浮萍,纵使在人前有多少荣耀与风光,可是他的根不在这里。他只是这个城市的寄居客。年少又单薄的他,日日忙碌穿梭,可他不过只是奔波在这个皇城边缘的一个游子,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有时孤独仰望皇城的天空,他感觉浮世苍生的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不过一粒微尘而已。少年离家,只为追求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岁月如歌,乡情浓烈如酒。少年心事,梦字饮成愁。弟弟回家乡去了,王维一个人游走在城市喧哗的十字街头。九月初九,又逢重阳。看别人都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地呼朋引伴,携手亲人一起登高共庆佳节,唯独自己在城市一隅寂寞地品着菊花酒。想他们在遥远的家乡,想必我的亲人们一定一起登高,一家人热热闹闹俯视秋天的原野,看沉甸甸的枝头硕果累累,满山秀丽的风光吧。暮秋,家乡的红叶一定开遍了山川的沟沟壑壑,那绽放的花瓣多么像亲人们脸上幸福绚烂的笑容。在这样的时刻一定举家围坐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插着茱萸,痛饮着菊花酒。你们会不会发现人群中少了一个我?我仿佛隐约听到那重阳的深夜里王维那一声思乡的长叹,我仿佛看到王维正孤身一人窝在客栈里,独酌菊花酒,一杯一杯复一杯。想家的泪水划过他年轻稚嫩的脸庞。一颗年轻的心在寂寞的深夜里孤独飘摇,多少年都没有停止过流浪,是什么让他有了回家的渴望。走了这么久,不知道家乡变了模样没有,走了这么久,不知道临行时自己种在小院前的那颗小树它长高了没有?设身处地体味一个少年王维的佳节想家,真的有泪珠儿轻轻滑落。那一缕最真的想家的痛,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击垮了我脆弱的心。我们也都有过十七岁的华年,我们也曾离开家,为了求学,为了好好生活。繁华的现代都市,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忙碌又疲惫不堪,可我们依然想家,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海角或是天涯,想家的时候,总能打个电话,哪怕只是听听母亲熟悉的唠叨,听听父亲关切的问候,也能慰藉我们思乡的痛,想家的苦。遥想那年的王维也会在无边的孤独里慢慢长大吧,世事沧桑总会让他变得更坚强。他多像年轻时的我们,不顾父母亲人的劝阻不顾一切要去流浪。他小小少年的作品,是那样的剔透委婉,直赋心曲,雅而不俗,少年心事自然演绎成诗,本是佳节思念兄弟,意境拉伸演绎成思念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古人今人心中皆有的思乡情结,仅这一句,不知道醉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让人品罢犹感余味袅袅,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曾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