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三年级古诗三首难学跟着语文老师预习
TUhjnbcbe - 2025/1/26 21:51:00
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第九课是关于我国传统节日课文,什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指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习俗的中国节日,不要与“洋节”(如圣诞节)和历史较短的纪念日(如青年节)混淆了。三首古诗不同程度表现了这三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和过节景象,分别为宋朝王安石的《元日》、唐朝杜牧的《清明》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课程的教学中,让孩子能流利诵读故事再背诵并不难,但要能体会传统节日的习俗却让孩子犯难了。整理以下优秀的课程设计,希望多学生开展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引路和资料整理方面起到帮助。一、识字方法1、可以用猜谜语是方法识记:小鬼云里翻——魂洒一点就好——酒2、可以结合图片识字法,加深理解:茱萸是一种植物,屠苏是一种酒。二、一类字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符:“竹”做偏旁时,应把它写得扁而短。兄:上短下长,丿和竖弯钩要从中竖线以上一点开始起笔。异:上短下长居中写,丿和竖要保持点距离,字才舒展。左右结构:写左右结构的字,一看左右两边的宽窄,二看左右两边起笔的高低,三看每一个笔画是否到位。欲:观察右边的”欠“切忌写成反文旁。魂:“魂”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每一笔的布局,“云”在左格居中,“鬼”的竖笔从中竖线开始,丿和竖弯钩都在横中线上起笔。借:左窄右宽,上短下长。酒:三点水的最后一笔为提,第九画是横折钩,要有个钩。“酉”里面的短横不要和两边接触。何:左窄右宽,上短下长。口在田字格的最中间位子,不可写得过大。牧:牛的最后一笔为提,丿短捺长,要舒展。独:反犬旁细而长,虫字从中竖线开始落笔。佳:左窄右宽,右边是又两个土组成,而不是连笔的一个长竖。三、古诗部分的学习1、《元日》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描写了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有代表性的过节细节: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上新桃,表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和民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岁除:“一岁”一年,这里指的是旧的一年;“一岁除”是送走旧的一年的意思。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在春节里的节日习俗是放鞭炮、喝屠苏酒、很写对联。通过找关键词,不仅可以感受他们的欢喜的节日文化气息,也一下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我们现在和古人做的也有相似之处。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来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春节有什么传统习俗。诗词赏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好节奏。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清明》传统节日:清明节从春节到清明节,过节的情境完全不同,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传统节日,过节的习俗与情景是不同的。以感受节日的情境为切入点,去学习古诗。断魂:这里是指哀伤的意思;遥指杏花村:应为“指遥杏花村”,即指着远远的杏花村。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清明》的前两句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特有的天气——雨纷纷,描述了扫墓人冒雨前行的复杂心情——欲断魂;后两句诗则展示了扫墓人向牧童问路以解困境的场景。诗歌用十分浅白的语言,自然流畅地讲述了扫墓人在清明节的境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只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诗词赏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好节奏。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九日为异客:“为”,成为;“异客”,他乡的客人;“为异客”成为他乡的客人。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诗直抒胸怀——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后两句诗则写对兄弟登高的联想——少一人,猜想兄弟们感到“少一人”的遗憾。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想想晚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诗词赏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好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重阳节有什么传统习俗。四、延展学习课后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节日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并做一张表格。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古诗三首难学跟着语文老师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