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悄悄地过去了半个月,人们都投入到了日常的忙碌之中,当然,年的余味在一些人的心中还未尽散,过年,嗨!下一个节日还要等到4月份的清明。
呃!新年为何总是正月初一,而清明却是用阳历计的4月4或5号?其实,这就是农历计法的特点。
历法中有阳历、阴历和农历,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其间又有什么区别?特别是阴历和农历之间的区别,社会上还有不少人不清楚。
阳历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据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确定的,因历法中每年的月份和每月的天数不能有小数,而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有小数,需要调节,这样就导致每年的时间都不一定相同。不过阳历简单,每年12个月,除了2月份的天数不同,用来调节,其它月份的时间是固定的;
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来决定一个月的时间长短的,月份与地球绕太阳运转周期(四季往来)没有关系,月亮的一个盈亏周期为29日12时44分3秒,因月必须是整数日,这样,一年中就会出现有些月份是29天,有些月份是30天。
假如单独以阳历和阴历平行计算,那么,年后,阴历年数要比阳历年数多几年。
农历就是用来柔和阳历和阴历中的不协调的,它既重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照顾一年四季的交替,采用“19年7闰法”,即19年中有7年分别加一个月(闰月),有闰月的那年也叫闰年。闰年的有13个月,—天;没有闰月的年叫平年,有12个月,—天。这种历法在我国沿用多年,精度相当高,它还根据太阳在地球直射位置的变化,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作物的收割栽种。它的缺点是闰、平年时间相差较大。
阴历是农历的一部分,农历是阳历和阴历的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都是以农历来计算的,如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招、十一月冬,十二月年。
通过介绍,你了解了阴历和农历的区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