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散文欣赏药草飘香之十九
TUhjnbcbe - 2020/12/9 17:10:00
白癜风十大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6815.html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药,受益于中医药,本平台特推出中药系列散文,供大家欣赏。

叫我吴茱萸

季秋到东山去,同行有一个熟悉植物的朋友,他指着一篷一人多高的灌木丛,问我知不知道这叫什么?我望着这一篷植物,叶片椭圆宽大,脉络分明,在深秋之中,碧中透着淡*,最耀眼的是,枝头挂着密集成簇褐*褐*的果实,果穗如寻常见的陶土茶壶,壶腰凸出,玲珑有致……我端详了半天,摇摇头。那人说,米辣子听过没?我还是摇摇头。吴茱萸一定听说过?这个当然。

吴茱萸当然知道。我们这一代中医,说起药物的功效或许头头是道,但是,假如把生药放在面前,除了少数的几种一眼能看出外,多数迷糊,更不要说遇到真的活的植物了。中药理论与实物无法形而上,是当代中医教育的一个弊端,不像我们的前辈,最早就是靠一边读《药性赋》,一边采摘炮制药物与中医结缘。中医生与中药的割裂,让临床用药缺乏感性和灵气。

那人不愧是行家,指着吴茱萸如茶壶形状果实,说这叫“聚合果”,由许多小单果聚合在一个花托上。桑子是这样的,茴香是这样的,草莓是这样的,吴茱萸也是这样。他还说了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词:“蓇葖”,让我去找度娘问问。我后来并没有去找度娘,但那褐*褐*的果实一直记在我心中,我到中药抽屉里去看,褐*的吴茱萸颜色比在枝头深多了,像是经历过生活风浪的女人,风韵中多一份棱角。不过,我依稀能看到它们在枝头摇曳时的模样。

在中药世界里,“茱萸”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两者在形态、性状、功效完全不一样,是绝不能混淆用的。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紫红或紫黑,补肝肾,涩精固脱,是一味补益药。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芸香科植物多数含有挥发油和香豆素,气味浓烈。古人九月九有登高祈福的习俗,《菊梦岁时》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文人学子还用这个机会和聚会表达不同心境,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句,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己如彼,少的是谁?少的是流落异乡的自己。苏东坡的“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年华不再,孤衾难眠,感叹的是什么?是时光荏苒,物是人非。陆游的“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病骨支离,盛秋已负,愁的是什么?愁的是不知来岁谁还健。将茱萸赋予了多种不同象征意义。一直以来有个争论,九月九佩戴的茱萸究竟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各说各的理。《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果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毫无疑问,所谓“气烈熟”,是吴茱萸无疑。因为山茱萸实在没有这样的“气场”。

关于九月九登高祈福禳灾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后生,一心想学道,找到了当时著名的仙师费长房。费对桓景说,你赶快回去,九月九日你住的村子里将有灾厄,叫村民把茱萸叶子装在衣服口袋中,离开村子跑到高处,喝菊花酒,可以避开灾祸。桓景依言,等到*昏时回家,鸡犬牛羊暴死一地,仙师说“此代之矣”,后来就留下了这个风俗。可见,一切民俗民情都有来源。

吴茱萸性味辛温,小*,因其芳香浓烈,大开大合,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的功能。上到巅顶,可以治疗肝风厥逆的头痛,下到会阴,可以治疗寒凝经脉的疝气痛经,中州归胃,可以治疗胃寒干呕,还入脾肾,治疗阳虚泄泻,虽然不是最常用药,但也绝不冷僻。《本草纲目》引《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委,副国级干部。常子正历史上有清名,南渡后,在国难当头,与权臣秦桧不睦。宋人朱翌有《次韵常子正》诗,开篇便是“骨鲠当朝迹未尘,但知谋国不谋身”,谋国若何?生不逢明主,只好像辛弃疾“揾英雄泪”。“宣和”是宋徽宗年号,那时常子正还是顺昌管仓廪之类的一个小官,头痛背寒,呕吐酸水,服药无数而不效,得吴茱萸方。方子很简单,吴茱萸、茯苓等分为末做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常子正显然是寒饮内积,吴茱萸与茯苓,一则温里散寒,一则化痰去饮,寒去饮清,脾胃功能修复后,症状自然消失。此方子有一定可信度。后世朱丹溪制左金丸,就是以少量吴茱萸反佐*连(1:6),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治疗肝胃不和,不知是否受到这则医案的启发。

吴茱萸气味芳香,古人发现它还能预防传染病。具体方法是将其栽种在井口边,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可防瘟疫,用中药的道理就叫“芳香辟秽”。此外,吴茱萸因其小*,还有杀蛔虫的作用,就是《本经》说的“杀三虫”。近年来,常常听到对中药*性的争论。中医治疗疾病,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机体阴阳的偏胜。有个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把握了量,再*之药也不*,如陈竺院士用砒霜治疗白血病就斩获国际大奖;把握不好量,再没有*的药,也能够变成*。人参中*的例子临床并不鲜见。所以,中药之“*”,需要辨证来认识,绝不能因噎废食。

采写:汪芳记

编辑:李桦

编审:万利胜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散文欣赏药草飘香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