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辽宋曾经交恶,自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
TUhjnbcbe - 2023/4/17 8:21:00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ask.bdfyy999.com/

辽宋曾经交恶,自“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家好,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辽与宋朝的文化交流。辽宋曾经交恶,自“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双方聘使往来络绎不绝,使臣名目繁多,有贺正旦(农历正月初一)、生辰使,还有告登位、赠馈等使。据统计,从景德元年(年)至北宋末的宣和三年(年)的年间,仅贺生辰使一项,宋遣使赴辽次,辽遣使赴宋次;为贺正旦而派遣的使臣,宋赴辽次,辽赴宋次;为祭吊而派遣的使臣,宋赴辽46次,辽赴宋43次;因有事商讨而派使的,宋赴辽19次,辽赴宋20次。如此频繁的使节往来,必然密切了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

由于辽朝天子和大臣中不少人汉文修养很深,君臣之间常诗文酬答,一旦有名家辞章传入辽境,他们便爱不释手,竞相刊刻流布。在辽、宋之间的边境贸易中,中原汉族的经典书籍也是宋朝向辽方输出的商品之一。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下令说:“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神宗熙宁年间,又重申这一禁令。这里明确说明,除九经以外的书籍,不准流传出宋朝境外。事实上,一纸禁止根本堵塞不了其他书籍流传到辽国去,通过民间贸易的途径,其他书籍流入辽国者当不在少数。到了元丰年间,“复申卖书北界告捕之法”,但是收效甚微。

辽朝上下均喜欢汉文,甚至契丹小儿启蒙,也多以汉人诗词为教材:“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下老鸦坐。大率如此。”澶渊之盟”后,辽、宋交往增多,辽方“为了在出使、报聘、送伴等一系列活动中,避免鄙陋无文,他们需要一批知识分子,其他方面需要文化人才的机会也加多了,这些人才主要来自科举的选拔,因而扩大了科举的范围”。要参加科举必须读书,按照辽朝*府的规定,莘莘士子读的多是汉文经典,如《五经传疏》之类。

由于佛教在辽朝盛行,从圣宗迄于天祚,都在涿州云居寺(北京市房山石经山)镌刻石经,他们木版雕印的“辽藏”,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了“宋藏在音乐、戏剧、医药卫生、绘画等方面,辽宋双方都有互相吸收和继承之处辽代音乐分大乐、雅乐、散乐、国乐、铙歌、横吹乐等,其中大乐、雅乐、散乐是吸收的汉族音乐,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从后晋学来的。辽代册封皇后时,“呈百戏、角艇、戏马以为乐”,戏马是契丹人固有的风俗,百戏、角觚则来自汉族。《汉书·武帝纪》就有“元封三年(前年)春,作角胝戏”的记载,这种角艇戏与摔跤相似。辽太宗曾多次观看俳优演戏,内容多是敷衍汉族故事。

如宋仁宗时孔道辅出使辽朝,辽朝邀请孔道辅看戏,内容是演孔子的,演完之后令道辅相谢,道辅说:“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侮慢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汉族演戏,从未出现过孔子形象,倒是契丹人开了风气之先,把孔子的形象搬上了舞台辽代颇重视医药,中央设有太医局,南面官则设汤药局。景宗“雅好音乐,喜医术,伶伦针灸之辈授以节钺使相者三十余人”。兴宗时曾命耶律庶成译《方脉书》,“初契丹人鲜知切脉审药……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耶律阿保机族弟迭里特曾用针灸为他治病,吐谷浑人直鲁古“专事针灸,太宗时以太医给侍,尝撰《脉诀》、《针灸书》行于世”。

耶律敌鲁“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源”。这实际上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辽道宗时赵挺之奉使辽国,因天寒冻坏了耳朵,道宗命人调治完毕,陪他的契丹人说,大使若用药迟,耳朵便会拆裂缺落,甚至全耳皆堕而无血。这种治疗冻伤的药方,也和辽太宗破后晋时从开封掠去的医书、医官有关。年在一座辽墓中曾发现两把牙刷,表明契丹人很早就已注意口腔卫生了。辽代绘画成就颇高,圣宗耶律隆绪便好绘画,宋仁宗时,辽兴宗曾“以五幅缣画千角鹿图为献,旁题年月日御画”,由此推测,兴宗也是丹青妙手。

契丹贵族萧融“尤善丹青,慕唐裴宽、边鸾之迹,凡奉使入宋者必命购求,有名迹不惜重价装潢既就,而后携归本国,临摹咸有法则”。可见他对汉人绘画的倾慕,已到了颠之倒之的地步。内蒙巴林左旗白塔子辽东陵内发现的壁画,亦多绘山水人物,日本鸟居龙藏断定:“以上人山水等绘,为五代及北宋时代之作品,所谓北宋画者是也。”新中国成立后发掘辽阳县金厂以及锦西大卧铺辽代画像石墓,发现画像中有许多二十四孝故事,如“闻雷泣墓”、“孟宗哭竹”、“董永卖身葬父”、“郭巨为母埋儿”、“王祥卧冰求鱼”等。二十四孝故事在中原汉地已家喻户晓,但在辽朝所辖地区,也传播得如此广泛,说明契丹人对汉族文化的喜爱。

辽朝在城市建筑上也模仿中原汉地的风格。耶律阿保机委托汉人康默记主持设计的上京城,“城郭、邑屋、市廛,如幽州制度”。建筑中京时,能工巧匠大多来自燕京,历时两年建成,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等,也都模仿汉地。从年发掘的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中京遗址来看,其街道、官署、庙宇、廊舍廛市以及武功、文化两殿址,建筑体制比上京模仿中原都城的地方还多。在生活习俗上,辽、宋双方都互有学习借鉴之处。比如辽朝在服饰上,“国母与番官皆番服,国主与汉官则汉服”。到了乾亨(辽圣宗年号)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兴宗年号)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本为汉人习俗,有唐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可证。契丹人后来也有了这一习俗,辽圣宗曾多次重九登高,“赐群臣菊花酒”,以后相沿不替。人日(正月初七)、端午节亦仿汉俗。太宗灭晋后,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在玺印、卤簿、仪仗方面皆仿汉族帝王,穆宗应历年间,又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当然,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也产生过影响。比如在饮食方面,漠北游牧民族的主要食品是乳酪,中原地区没有这种食品。

契丹人牧马南下后,乳酪也随着传入了中原汉地。由于这种食品风味独特,制作方便,深受汉族百姓的欢迎,东京(河南开封)有“乳酪张家”,南宋时临安有贺家酪面,甚至这种食品也传入了宫廷。除了乳酪外,其他如鹿脯、冬月盘兔、炒兔、葱泼兔、野鸭肉等,皆是契丹族风味小吃。酒果、蜜果、冻果等契丹人的特殊食品,也传人了中原汉地,至今仍在中原流行。契丹人的服饰美观大方,传入中原后,仿效者甚多,宋仁宗曾下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但一纸禁令阻挡不了契丹服装在中原汉地的流行。

幽燕地区的汉人因经常与契丹人接触,双方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如汉民韩瑜之子起名为阿骨几、骇里钵、宝神奴、高神奴;韩德凝之孙取名为高十、高家奴等,均是契丹名字。幽燕之人原多土葬,因受契丹葬俗的影响,死后火葬者亦复不少。即使在汉人的土葬墓中,也有契丹族器物马镫和鸡冠壶出土。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与其他人一起分享你的见解。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宋曾经交恶,自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