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谈重阳节的发展史
TUhjnbcbe - 2023/4/22 19:32:00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3/9269973.html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重九节、茱萸节、登高节或菊花节。听名字就知道,重阳节和登高、茱萸和菊花有关,这些都是古代重阳节的活动。时至今日,重阳节还增添了尊老敬老和祭祖的活动,那么,重阳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活动呢?

一、周汉两朝:重阳节的雏形

在我国古代,九是最大的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加在一起,所以叫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早在周朝,重阳节已经有了雏形。

《周礼》:“羞笾之实,糗饵粉瓷。”郑玄注:“此二物(按:指饵、瓷)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瓷。”《事物纪原》记载:“齐景公始为登高”。《离骚》记载:“橄又欲充夫佩帏。”这句话的意思是将茱萸装在香囊中,装作香草,“橄就是茱萸。

在重阳节形成前的周代就有重阳糕,只不过当时重阳糕的名称叫瓷、饵等;人们也有登高望远的活动;因为茱萸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古人把茱萸看做能驱邪辟恶的神物,人们在登高的时候也会佩戴茱萸。

然而,登高不固定在重阳这天,也没有文献证明能吃重阳糕、登高、佩戴茱萸和重阳有关。

在汉代,有“享宴高会”的风俗,这是重阳节形成过程中的起始,但不能证明已经有了节日意义。

周汉两代的日常生活习俗对后代节日形成了重要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重阳节盛行

明确记载有重阳节是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节日,重阳节在晋朝最受重视,节日活动很隆重。这主要是因为一则传说。

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框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口:‘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莫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菜萸囊,盖始于此。”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风俗活动都和驱邪避灾有关。

登高是重阳节最主要的风俗活动,古人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既是为了驱邪避灾,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寄托情思。最有名的当属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成为古代重阳节的标志性节俗。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大节俗。九月已经是深秋,花朵凋零,只有菊花高高挂在枝头。菊花形态美丽,也不畏惧风霜严寒,具有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时菊花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魏晋文人特别钟爱菊花。

耳熟能详的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曹丕也曾赞菊花:“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溆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再内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束,以助彭祖之术。”

除菊花外,茱萸也是这一时期重阳节中受人重视的植物。茱萸,有祛湿御寒、延年益寿等作用。当时人们将茱萸作为驱邪除恶的神物,人人佩戴。魏晋以后,人们戴茱萸有两种方式:一是沿袭汉代习俗,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戴;二是沿续隋唐的插戴方式。

登高、赏菊、插茱萸三大节俗,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即人们希望能驱邪避灾,祈求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这时人们在过重九时,心态依然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染上疾病。

到南北朝时,人们对于重阳节驱灾避邪的节日意义已逐渐淡漠,而在节日中追求快乐愉悦的娱乐习俗则逐步成为主流。

《搜神记》载:“淮南有丁新妇者,婆婆虐待丁氏,逼迫丁氏无休无止地做家务,若不能按时做完,还要遭受婆婆的*打,忍无可烈的丁氏就在重阳节悬梁自尽,其冤*则借巫祝之口申诉,说:“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因此,江南地区就将重阳节定为妇女的休息日。

首先,登高避灾变成了郊外野餐。其次,南北朝时期新出现了“戏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都是由*府组织、皇帝参加的大型活动。同时,重阳节也是妇女休息的日子。

三、宋代:活动丰富的重阳节

赏菊:赏菊习俗盛行于宋代。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化菊,白而檀心口木香菊,*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

南宋时期延续了赏菊的习俗。《梦粱录》记载:“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二株玩赏。”

据宋代文献记载,人们还会用彩布做成茱萸和菊花,相互赠送、佩戴。

饮食:饮菊花酒、食重阳糕是宋代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饮食活动。菊花酒是用菊花的茎叶和黍米做的。喝了以后可以治头疼、明耳目、消百病。重阳糕由糖面蒸制而成,一般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制作,店铺中也会售卖,还会在上面插小旗子,让糕点更好看。

如《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茉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奋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宋祁《九日食糕有咏》诗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姿化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宋人还将重阳糕用来祈福。在天没亮的时候,将糕片放在小孩的头上,嘴中念念有词地祝道:“百事皆高!”在绍兴等地区,人们还会吃板栗粽子。

四、元明清

元代,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和赠送重阳糕等习俗,继续在汉族地区流行。

明代,从九月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从初四起,换上罗衣和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重阳节当天,皇帝到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在北方城市,如北京、开封,流行在这一天吃花糕。

清代,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茱萸,饮茱萸、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赏菊等习俗。重阳糕制作精美,配以图案,而且品种多样,人们相互赠送食用。

五、结语

到了现在,登高、赏菊和吃重阳糕的习俗已经不多见。

因为重阳节九月初九,蕴含“久久”的祥瑞,九又是最大的阳数,有长寿的寓意,同时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尊老敬老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重阳节已经变成尊老敬老的节日。

悠悠几千年,节日的习俗有变化,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此足矣。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重阳节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