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闲话重阳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
TUhjnbcbe - 2023/8/14 20:16:00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znlvye.com/m/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也许是没有法定假期的缘故,今人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程度要远逊于清明、端午,更不要说中秋、春节了。其实历史上的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列的中华民族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的命名特别有学问。因为重阳节的节期在农历九月初九,九这个数字在《易经》中被定为阳数,也是极数,所谓九重天说的就是天之极高处。所以九九相重便被称为“重阳”。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张岱所著《夜航船》中也有“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的说法。

重阳节跟其他传统节日的起因相似,也来源于古人对于上天的崇拜,以及丰收祭祀。

大诗人屈原的《远游》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使而观清都”一句,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重阳”的说法,也表明了当时的楚国皇宫中已经有重阳的习俗。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已经成为官定的重大节日之一,并逐步发展出了其作为节日所特有的节日内涵、饮食、习俗、文化等。

因为九月初九在数字上“九九归一,一元肇始”的独特的吉祥意义,再加上重阳节祭祖、敬老、赏秋等独特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入诗的重要主题之一。

不知有没有关于节日诗词的统计,我猜,被写入诗词最多的传统节日,除了中秋,就该是重阳了。“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北宋词人李之仪这首《千秋岁·和人》中的第一句算是对文人们吟咏佳节的一个侧面总结了。

我想,诗人们之所以喜欢以中秋、重阳为题作诗词,原因无非两点:其一,这两个节日都在秋季。秋这个季节,有着天高气爽的明朗和万物凋零的萧索,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碰撞出的火花很容易引爆诗人们的灵感;第二个原因,大概是因为两个都是有关团圆的节日。无论是亲友团聚,畅聊宴饮还是羁旅异地,遥寄相思,浓烈的节日氛围都很容易打动感性而又敏感的诗人,以诗词诉衷情便顺理成章了。

在读过了形形色色的写重阳的诗词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一首首诗词所描写的景致、记述的事件、抒发的情感千差万别,但林林总总的诗词中却也能找到一些相同的物事,这些大概便可算是重阳节的关键词吧!

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之一:菊花

重阳节又叫“菊花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十首写重阳的诗词中有九首中要写到菊花。也许古今各地的重阳习俗有所不同,但菊花却绝对是重阳节里绕不开的主题。人们在重阳节赏菊、采菊、簪菊,喝菊花茶,饮菊花酒、吃菊花糕,菊花几乎成为重阳节的象征,重阳诗词中有菊花的一席之地实在是理所当然。

最初仅仅作为药用的菊花之所以能成为重阳节的代表,应该与“采菊东篱”的陶渊明有些关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以隐居出名,以诗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在他的笔下,菊花有超然物外、坚贞高雅、恬淡悠闲的可贵品质,后世文人骚客因仰慕陶渊明高洁而爱屋及乌,逐渐也将菊花视作高洁之物。

重阳节也离不开菊花。纵然是深秋时节,万物萧条,满目悲秋,但此时却正是菊花盛放的时节,正所谓“我花开过百花杀,满城尽带*金甲”。因为喜爱菊花的傲霜怒放的气节,我国民间更是把九月称为“菊月”。

唐代诗人们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当时重阳赏菊风气之盛。李白“因招白衣人,笑酌*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白居易“霜逢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刘昚虚(昚,音shèn,好尴尬的名字……)“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王绩“忽见*花吐,方知素节回”。

宋代更甚,重阳节几乎可完全称作赏菊节了。据宋人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宋朝时人们在重阳节时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代文人们甚至还给菊花和茱萸都起了雅致的别称,菊花以其长寿象征被称为“延寿客”,而茱萸则因其辟邪特性被称为“辟邪翁”。

宋代词人们的重阳菊花词更是汗牛充栋。就像晁补之所写“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对菊花之喜爱已经到了“无菊非重阳”的地步。宋人过重阳都要簪菊花,开心时是“且簪*菊满头归”,“歌狂饮俊,满簪还更盈把”,不但头上插满菊花,手里也是满握菊花;他们还会喝菊花酒,“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佳节,可堪此景,酒酽花浓”;即便是重阳节生了愁绪,词人们也会借菊抒怀“问篱边*菊,知为谁开”,“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花蝶也愁”。

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之二:登高

重阳节又被称作“登高节”,可见登高作为重阳习俗的重要性。

登高之所以成为重阳风俗有很多原因:第一是因为自远古时人们对于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西汉戴圣著《礼记·祭法》中便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第二个原因跟养生有关。古人认为,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

古时人们会在阳春三月万物生发的季节春游“踏青”,为了与之相对应,人们便在草木凋零的秋节重阳登高“辞青”。这是第三个原因。

当然不能缺少神秘而温暖的神话传说:传说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仙人,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桓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将有大灾祸发生,你赶紧让家人都把茱萸绑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便可以破解此难。桓景依法照办,果然百姓们都避开了灾祸。于是,登高便作为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流传开来。这则传奇故事载于南朝吴均所著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

有趣的是,古人对于重阳登高的地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人们既可以登高山,也可以登高楼,登高台等等。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这样的时节里登上高处,仰可见晴空流云,俯可看山峦河川,人立于天地之间,时而感渺小如尘埃,时而感壮阔满山河,其时胸胆开张,自会多不少豪情,当然也难免倾颓愁绪。

王勃在重阳节写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他发出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知盈虚之有数”的感叹;

杜甫在重阳写就“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他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峰回路转;

李白在重阳次日写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他借菊花所遭受的采撷之苦感叹自己在*治上的坎坷和打击,无奈处只能以醉浇愁,实在令人不禁叹息。

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之三:茱萸

重阳节除了被称作菊花节,登高节,还被叫做“茱萸节”。

茱萸,又叫“越椒”、“艾子”,是一种具备杀虫消*、逐寒祛风的著名中药,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据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会于每年重九日头插茱萸,以辟妖邪。据说这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缘始。

汉代开始,重阳节向官员发放茱萸成为制度;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大宴百官于戏马台,甚至把茱萸当做了犒赏全*的礼物,当时的诗人储光羲写下“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记录此事;到了唐代,不仅免费发放茱萸,同时也发放饮食。

茱萸是在菊花成名之前的重阳节象征,因此也比较广泛地存在于重阳诗词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重阳茱萸诗便是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此之外,杜甫写过“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杨衡有“不堪今日望乡日,强插茱萸随众人”,后主李煜在《谢新恩》中也有“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不胜枚举。

宋朝时,虽然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变得淡了,“延寿客”逐渐取代了“辟邪翁”的地位,但文人们的词中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风俗的影子。比如潘希白的《大有·九日》词中有“红萸佩,空对酒”之句,王迈的《南歌子·谢松菊花糕》中也有“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的描写。

茱萸词里比较特别的是东坡先生的两首。以“乌台诗案“为时间界线,之前他在给朋友送别的《浣溪沙·重九旧韵》中写道“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之后他写给自己的《西江月·重九》中又写道“莫恨*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东坡先生的态度从“仔细看”到“不必看”,同一束重阳的茱萸,却因时间、境况的改变而变得截然不同,其背后的沧桑辗转着实令人唏嘘。

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之四:落帽

落帽不算重阳习俗,却非常高频地出现在重阳诗词作品中。这要从“孟嘉落帽”的故事说起。

传说孟嘉是东晋时有名的文士,很有才华,可惜生不逢时,只能在当时很有权势的大将*桓温帐下做了一名参*。有一年重阳,桓温邀请下属幕僚登高聚会,觥筹交错之际,山上忽然刮来一阵风,吹掉了孟嘉的帽子。孟嘉彼时已经微醺,并没有察觉到帽子被吹落。桓温见状,便叫在座的另一文士孙盛作文章嘲讽他。孙盛照做之后,没想到孟嘉立刻作了一篇对答文章反唇相讥。大家读了孟嘉的文章后都拍手叫好,一时传为美谈。

“孟嘉落帽”之后,后世文人仰慕其风采,渐渐地发展出一股重阳落帽的搞笑潮流,一到重阳,大家恨不得都找个风大的地方好吹落帽子。这一点就连那些位诗词文学大家也不能免俗。

于是,李白有“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杜甫写“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白居易则有“玄晏舞狂乌帽落,蓝田醉倒玉山颓”,就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写了“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最后东坡先生则总结发言称“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因为文人骚客们过于热衷,“重阳落帽”干脆成为了重阳登高,饮酒着文,风流雅兴的代名词。

对于这一重阳节的文人雅兴,我只能说,文化人真会玩!

其实,重阳节的关键词又岂止以上寥寥,敬老,相聚,辞青,壮怀,射艺,每一个关键词都代表着重阳节自古以来为人所尊重和传承的文化。

旧时人心诚挚,心中有感念,便会吟在诗中,于是天涯便若咫尺,佳节便有了佳节的氛围;今时虽便利发达,时空不远,却是不自觉地生出了重重阻隔,咫尺也如天涯,节日便越来越没有节日的样子了。

曾经关于节日的那些情致和雅趣,怀念和感恩,传承和演变,都慢慢地消散在了漫漫时空之中。

但愿这些淡薄只是岁月一时迷惘,而不是传统果真离散。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话重阳诗词中的重阳节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