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节日一首诗,了解中华民族12个传统节
TUhjnbcbe - 2023/9/27 18:47:00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一直留存至今,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烟云中。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既让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代文人笔下得到了重要体现,那些关于节日的诗词,就是最好的明证。下面,我们了解12个传统节日,读12首节日诗词。

1.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是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的。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称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宵节主要有张灯、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等,这一天有迎福、春耕、驱虫、女子回娘家等习俗。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习俗有寒食、禁火、祭祖。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改火旧习,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节,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春祭活动。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端午节,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古越人于午月午日(干支历)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比屈原更早。因而端午节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所以今天有纪念屈原之说。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星象的分星与分野,同在越地。到了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因七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农事丰收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节”;“中元节”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遗俗。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是传统的节日,又称“老人节”。重阳节形成于上古九月农作物秋收祭天帝、祭祖的活动,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相对,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是冬季祭祖大节。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12.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年尾最后一天叫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除夕,即岁除之夜,来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习俗。“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除夕,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节日一首诗,了解中华民族12个传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