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九开秋节
TUhjnbcbe - 2023/10/13 18:15:00

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庆中的重阳节。作为农历九月中的节日,重阳节俗的最初原型之一,就是远古时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周易》认为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阴阳调和最好,如果两个阳数相遇,便会相克,从而生发灾难。所以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是“灾难日”。古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辟邪。

于是就有了元日放爆竹驱*、上巳节去水边洗衣以祓除不祥、端午节悬蒲艾、饮雄*酒,乞巧节抓药、做香囊,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来辟邪驱魔的传统。

01九月内火

相传自皇帝之孙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大火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即每天*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

*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夏历三月;*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大暑之前,约夏历五月;*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即《国风·豳风·七月》中记载的“七月流火”,为夏历七月;而农历九月九日前后,大火星在天空中开始隐退,《夏小正》中称之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隐退,预示寒冬即将来临,这时便要送行祭祀大火星,此为重阳节的来源。

明吴彬《岁华纪胜》图册之《登高》

重阳节形成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大概萌芽于汉代,形成于东汉后期。“重阳”一词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已经出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馆清都。”

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02登高野宴

登高是大家所熟知的重阳节俗。而实际上,古人登上高处之后可不是只为了欣赏风景。古代重阳,登高和野宴是两大核心,运动和吃,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这样描写重阳节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在重阳节聚会饮宴,具有长久的传统。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盒,曰登高。”晚清《燕京岁时记》更言:“每街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盒,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明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由来,在吴均所写的《续齐谐纪》中有记载: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曾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有一年九月初,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灾厄,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每人缝制一个红布囊,装些茱萸,把红布囊系在手臂上,带些菊花酒爬到高山上,在山上喝酒,就可以躲过这场灾厄了。”

桓景不敢怠慢,赶紧回家照老师的话去做,与家人登高饮酒。晚些时候,桓景和家人下山回到家里,发现家中的牲畜全部暴毙。至此,费长房方告诉桓景灾厄已过。

吴均在文后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古人重视重阳,称其为:“四时佳节是重阳”。这个日子一般是丰收的季节,秋风渐起,菊香蟹肥,正好趁此机会饮宴游玩,赏菊食鲜。重阳的节日习俗古今的变化并不大,今天过重阳的习惯大多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沿袭了古人过重阳的一部分传统。

清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卷03菊与蟹

菊花很早就与重阳节关系密切,并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变得丰富。自陶渊明之后,菊花就被赋予了文人对于品格的赞颂意味。隋代的江总在《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菊花更是多了几分游子思乡的意蕴。

南宋《丛菊图》页

到了唐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普及开来。很多唐代著名的诗人都留下了关于重阳佳节的诗作。例如李白的《九日》:“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杜甫的《九日五首·其一》中也有一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宋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缠枝菊纹缸

在到了宋代,重阳的节日气氛更是热烈。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的重阳节,宫中要赏菊灯、饮新酒、赏新橙、簪菊花、吃菊糕,热闹程度不亚于上元与中秋。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重阳赏菊》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吃糕”与“登高”相通,寓意步步升高,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传统的菊糕不但有糖、肉、秫面,有的还点缀着水果,插着小旗帜。

宋代之后,重阳吃糕的习俗逐渐没落,而赏菊变得流行起来。《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宋代培育的多种菊花,各有雅称。到了明清时期园艺业的发展,培植菊花的技术也随之进步。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页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回忆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缙绅家庭重阳节赏菊的盛况,“不敢以菊言,真菊海也。”那个时代到了赏菊的季节,大户人家的家中家具、器皿、帐幔、衣饰、饮食等物“无不菊者”,都以菊花纹样做装饰,重阳赏菊的风气大为风行。

明成化款斗彩菊花纹杯

明清时期的市井酒肆茶馆,更是在重阳这一日,将菊花堆成山状,吸引顾客。《燕京岁时记》载其景,“于街巷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而宫廷中的排场更大,《武林旧事》也记载了这样的盛况:“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九月赏菊》清仿哥釉盆玉石菊花盆景清点翠菊花纹头花清光绪湖色缎绣菊花纹袷衣

蟹与菊花一样,是正应重阳节时令的。食蟹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有了,早期螃蟹很难保鲜,更广泛的食蟹是从唐代开始的。唐诗中提到的螃蟹大多是腌制过的糟蟹,正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指的就是糟蟹。

宋人发现橙子可以掩盖螃蟹的腥气,提升口感,有诗曾说“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中有一道名菜“蟹酿橙”。它的做法是把橙子截顶去瓤,留少许橙汁,再填入蟹膏与蟹肉,合上顶盖放入炊具,用加了酒醋的水蒸熟,再搭配醋盐食用。

明代之后推崇食用鲜蟹,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戏曲家李渔认为,螃蟹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方式,蒸而熟之、蘸醋蒜以佐酒是最好的食用办法。

清乾隆粉彩雕塑蟹果盘

李渔对蟹的痴情,是出了名的。在外,他被称为“蟹仙”;在内,他被家人取笑为“以蟹为命”。每年,螃蟹还未上市,李渔就早早地存好了买螃蟹的钱,他称其为“买命钱”。他还养了一位“蟹奴”,专门给他做蟹、剥蟹。

明人有以菊花酒佐兔肉的习俗,《酌中志》提到明代宫中过重阳,除了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之外,还要吃迎霜麻辣兔和糟瓜茄。关于“迎霜宴”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明宫史》记载:“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迎霜麻辣兔、菊花酒。”重阳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

明徐霖《菊石野兔图》轴

据清人《调鼎集》中记载的菜谱,当时的麻辣,并非今天的辣椒、麻椒,而是以姜汁和花椒末调制,别有风味。

关于为何要吃麻辣兔,一说古人会在霜降前的重阳节办“迎霜宴”,迎接冬日的到来。霜为素白,白兔即为霜兔。因迎霜,故吃迎霜兔。《燕都杂咏》里记载:“九月食迎霜兔。”关于这种习俗的来源,据说是源于契丹,在《燕北杂记》中曾提到:“辽俗,九月九日打围……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

04祈福求寿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九九”又谐音“久久”,因而重阳也含有祈愿长寿长久的意味。

南朝萧梁的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对此,隋朝文学家杜公瞻在其注中言及:“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重阳节祈福求寿的习俗,并沿袭到了今天。

东汉庄园生产画像石“养老图”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从古至今,人们喜爱重九盼望长寿。直到今天,在礼俗互动中仍然传承着善良与谦恭的处世美德。年,我国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借助重阳节让民俗中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更加为世人所重视。

清玄烨行书《九日对菊诗》轴

参考资料:

《菊与蟹:重阳节的时令风味》一枕星河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九开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