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月九重阳节从何而来人们为何把它作为
TUhjnbcbe - 2023/11/15 21:14:00

九月九“重阳节”,即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日,这天又称“登高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人们会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可以说它是汉族人们的传统节日。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因此我们最熟悉的这天的习俗是,插茱萸,赏菊花,亲人相聚一堂,饮酒话重逢。

重阳节的日期,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冬藏)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活动,所以民俗有“上巳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而重阳节习俗,也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的感受而展开。关于这一习俗,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在农历的九月,也就是农作物丰收的秋天之时,进行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而到了西汉时期,这个个活动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如《西京杂记》里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民间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会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之类的,从而流传了下来。

那么,古代为什么把农历的九月初九日称为“重阳节”呢?其实,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呢:东汉时期,在一个叫“汝南县”的地方,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为人忠厚、老实,生活过得也不错,不但父母双全,还有妻子儿女一大家,虽然家景不是太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快乐。谁知,就在桓景庆幸自己生活如意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家乡的汝河两岸,害起了重大的“瘟疫”,疫病非常严重,几乎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病倒了,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病死了,活着的人们痛不欲生,个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据说这场灾患,是由于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秋天的时候,它都要出来到岸上四处逛逛。可是,它走到哪里,就会把瘟疫带到哪里,从而给人们带来灾害。对此,桓景决心拜访,得道高师,求学除掉“瘟魔”的本,好为民除害。终于,他打听到在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本领高强的大仙。于是,他就千里进山,拜师学艺。大仙费长房,收下他这个徒弟之后,便给他他一把降妖青龙剑。

于是,桓景便早起晚睡,昼夜地练习,终于习得了此剑的要诀。转眼又是一年,秋天又到了,大仙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快到了,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分于父老乡亲们,便带他们登高避祸。”于是,桓景便立马回到家乡,九月九这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们一起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接着,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使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让每人啄了一口,以预防瘟疫之疾。

把乡亲们安排好,桓景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它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在纳纳的时候,只见只有一个屋子里有人,而这个人正在屋中端坐。于是它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这时候,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起降妖青龙剑,去迎战。斗了几个回合之后,“瘟魔”看降妖青龙剑,有些胆怯,就想逃走,这时桓景赶紧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嗖”的一声,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一下子穿过“瘟魔”的心脏,把它扎倒在地。

“瘟魔”终于被除掉了,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于是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情与这一天,作为一个纪念这件事的日子。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月九重阳节从何而来人们为何把它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