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首诗写尽对旧友的望眼欲穿,孟浩然秋登
TUhjnbcbe - 2024/3/31 9:15:00

往往把王孟同视为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二者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王维的心相当宁静,见到雪总是纯洁的,见到水总是碧绿的,见到天总是蔚蓝的。即使偶遇狂风暴雨,也总是在睡梦中,完全不受影响;孟浩然却能感觉到,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言概之,王维眼中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孟浩然却觉得美中还有不足。这一首诗也是如此。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

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

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

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

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

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初读此诗,立刻就喜欢上了“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两句。有译云: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总觉得的后一句与我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脑海里看到了一个弯月形状的小洲被大江所拥抱。诗人登高望远,原本平地感觉高大的或是广大的事物在登高的那一刻忽然变小了。所以我怎么也不能想象江畔洲如月是沙洲蒙上了一层月色。我宁愿想是白色的沙洲仿佛变成一一弯月亮的形状。

当我们走在沙洲上时,何曾看清它的形状。当我们平视眼前远处的树,何曾感觉它们渺小如荠菜。洲自是你脚下的沙土地,树只是你眼前的一丛树而已。我们身在其中时,未曾真正窥见其全貌,也未曾知道站到高处观望,我们眼中的景物会呈现出另一番的景象,别样的美丽。登高望远,如诗如画的景观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它的美更带给心灵的震撼、愉悦与理性的升华。

当孟浩然登上兰山,心中怀人之时,起初的“隐者自始怡和心随雁飞灭”的消极情绪也许已经被“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美好的景色荡涤干净,代之的是“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豁达和豪放了。

人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才能觉察到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的渺小与自己的无知。一切小恩小怨,小愁小悲在神秘的自然和纷繁芜杂的社会面前又何足挂齿呢?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首诗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王维《西施咏》深度翻译和赏析

一首诗写尽了田园村落的安宁和静谧,王维《渭川田家》翻译赏析

一首诗彰显朋友间的慰勉鼓励,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翻译赏析

一首诗写尽李杜两人肝胆相照的深情友谊,杜甫《梦李白》翻译赏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首诗写尽对旧友的望眼欲穿,孟浩然秋登